油田勘探走过的峥嵘岁月

梦里水乡梦 2025-01-01 05:31:32

讲述人/康玉柱

整理/温暖的时光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内陆盆地,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

该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量为269亿吨油当量,1958年发现依奇克里克油田,1977年发现柯克亚油气田。

特别自1984年沙参2并实现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首次重大突破后,已发现30多个油气田,其中大油气田12个,累计探明油气储量约36亿吨油当量。

近年来,已成为储、产量快速增长的地区。油气勘探潜力巨大,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勘探领域广泛,已经成为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

战略评价塔里木盆地

国家地质部从油气发展的战略出发,要提前5至10年为石油工业部门准备好石油开发基地。

1970年3月,地质部下令地质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大队开展塔里木中新生界盆地油气前景评价,为上勘探队伍做准备,大队指令我和吴德元带领西北分队承担此项任务。

李四光的教诲

1970年5月3日,原地质部部长、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要听取塔里木盆地油气前景评价工作的汇报,当时我和孙殿卿先生向李四光部长汇报了评价塔里木盆地的设计方案。

之后,李四光部长指示,首先,弄清有几套生油岩,库车油从哪里来的,油源情况怎么样;其次,做全盆地油气前景评价和分区评价,为上石油勘探队伍做准备。整个汇报约半小时结束,我牢记着李四光部长的指示,准备挺进塔里木。

车祸救人

遵照李四光部长的指示,我和吴德元带领西北分队,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塔里木盆地进行综合评价。

分队下设区域组、库车组、西南组,在天山山前、昆仑山前观察地质剖面、构造油气点,进行着紧张的野外调研,同志们战风沙、顶烈日、爬高山,艰苦拼搏地工作。

1970年7月27日,天气格外晴朗,万里无云。早饭过后,我带领分队同志们装好车,请了一位维吾尔族翻译,从莎车县乘上L-63卡车驶向昆仑山北缘的和什拉甫煤矿。

大约走了几十公里,大车前面两个轮子突然下落冲进沟里,使车前倾45度角,坐在车上的同志自然向前滑动,车子不动了。

同志们下车后才发现,路面平整,但下面被洪水掏空了。我带上翻译跑了好几公里,去找维吾尔族老乡帮助,在老乡们的热情帮助下,经过4个多小时,才把车弄出冲沟,但车前保险杠已经变形,右车灯上抬。

午饭时,大家用喷灯烧水做了面条,简单吃完后又上路了。傍晚快到和什拉甫河时,一辆从和什拉甫来的拉煤车在一片沼泽地陷住了。

车上司机看到我们开车来了,十分高兴,请求我们帮助将陷住的煤车拉出来。经过几次拖拉,不但未把煤车拉出来,反而又将我们的车陷入泥塘。

这时,天色已经黑下来,大家只有耐心等待着去和什拉甫公社叫拖拉机的消息。大约凌晨两点多钟,拖拉机来了,很快把两辆车拖出了泥塘。

那个拉煤车一听去莎车的路被冲坏了,也只能返回和什拉甫。拉煤车上一个主管说,白天过和什拉甫河时,差点翻车,这次我要乘你们的车回去,你们的司机技术好、有经验。

L-63卡车上装有行李、帐篷、粮食、炊具、资料箱、标本箱,以及两大桶汽油,满满一大车。车箱上面还坐着5个人,再算搭车的共6人。

拉煤车在前面走,我们的车跟在后面,不一会就到了和什拉甫河边,河宽30多米。当我们的L-63车刚刚经过急转弯过河时,车右后轮忽然放空,“轰”的一声,车向右翻入河边,来了一个底朝天。

一刹那,搭车人跳入河中,坐在车上的两人也被甩入河中,我和其他三人被扣在车下。

当我听见轰的一声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待清醒后,费了很大力气才从车下爬出来,已是头破血流。

随后,我发现战友裘松余被压在车内的大汽油桶下,手已冰凉,我忘记了头上的血流、大腿被砸的疼痛,不顾卡车还在沙滩上下沉的危险,又钻入车内,挪动车内的东西,奋力抢救小裘。

同时,又将刚从驾驶室内爬出的司机张师傅叫进车内,两人割断捆在汽油桶上的绳子,奋力托起大汽油桶,又叫老刘使劲往外拉小裘,最终,我们把奄奄一息的战友救了出来。

拉出车后,只听见小裘大叫一声,便再也不动了。我们立刻将他拾上拉煤车,送到和什拉甫公社医院。灯光下,小裘满脸是血,医生、护士全力救治,医生说:“多亏你们抢救的及时,如果再晚几分钟,这个人就见马克思了”。

第二天凌晨,小裘渐渐苏醒过来。为了尽快检查小裘的内伤情况,我们决定将他送往莎车县解放军医院,为了减少身体的振动,我们几个人在车箱里换班用担架抬着小裘。

下午6点多钟,终于赶到部队医院,小裘的生命有了保证。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小裘恢复了健康,他多次跑来感谢救命之恩,我觉得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首次发现石炭一、二叠系生油岩

1970年7月30日,我们把被车轧重伤的裘松余安排好之后,又重返和什拉甫观察地质剖面,经过2天的地质调查,在三叠系之下首次发现一套石炭系一二叠系暗色泥页岩、泥灰岩及页岩(未发生变质),厚度达600多米。

由此,在塔里木盆地首次发现了古生界石炭一二叠系生油岩,冲破前人认为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无生油岩的错误认识。

战略转移到塔北现场调研

1977年8月,国家地质总局根据国家石油工业发展的战略需要,责成石油地质综合大队派人筹建国家地质总局塔里木筹备组,由我担任负责人,组员有周永昌等。

1977年8月,我们筹备组赴塔里木盆地调查石油勘探的进展,经过4个月的工作,由我主笔,编写完成了《塔里术盆地石油普查勘探初步设计方案》。

我们认为,塔里木盆地是寻找“大庆式”油气田的有利远景区,其中以西南坳陷区最好,塔中及塔东北坳陷区找油前景好,建议要快上勘探队伍。

同时,在勘探部署上建议,要着眼全盆,分区规划,突破喀什,准备东部,探索中央。

筹建队伍

1978年1月,在上海浦江饭店召开的国家地质总局局长会议上,我向孙大光、张同钰、塞风等总局领导作了工作汇报。

总局领导采纳了由我主持编写的《塔里木盆地石油普查设计方案》,并立即作出组建队伍、进入塔里木盆地开展油气普查工作的决定。

3月中旬,总局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指挥长由谁当?我建议由李奔同志担任,另外还建议徐生道同志任副指挥。

后来,总局领导研究,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于1978年5月8日下令成立“地质部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即西北石油局前身。

随后,决定将在青海省工作的原地质部第一普查大队整体调入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开展油气勘探工作。

塔里木队出征欢送会

1978年3月,按上级指示,石油地质综合大队组建了塔里木队,我任队长,为上普查勘探队伍作部署准备。

3月15日是地质部石油地质综合大队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大队领导组织全体职工召开了塔里木队出征塔里木盆地的欢送会。

大队长吕华宣布:欢送会开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之后,吕华队长致欢送词,我代表塔里木队致答谢词。

我说:首先衷心感谢大队领导和全大队同志们对我们热情隆重的欢送,感谢领导对我们的鼓舞和期待,我们决心牢记党和人民的教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牢记领导的指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决完成任务,为在塔里木盆地找到大油气田贡献自己的一切。

请领导和同志们放心,请家属们放心,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向祖国汇报、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

我的答谢讲话结束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塔里木队的同志们在锣鼓声中开拔了。在场的家属们流下了眼泪。

人顶绳拉过悬崖

1978年4月,我带领塔里木队在喀什坳陷地表高山的目什构造、明尧勒构造、喀什构造开展了构造检查,以便确定开位。

每天分四小组,横穿构造高山时遇到第三系块状砂砾岩,厚度大约5至10米,无法越过,我们就用小镐刨挖脚坑,用人顶绳拉等方式跨过悬崖。

几乎每一个剖面都要迁到几次,就这样,我们经过一个多月的构造检查,确定了三个勘探并井位。即:喀参1井、喀2井及喀3井。

在废弃的羊圈里过夜

4月中旬,是喀什地区的大风季节。有一天,大风肆虐,我们搭不起帐篷,只得到农村找住处。

当地干部十分热情,费了很大力气才给我们找了一间废弃的羊圈。

经过打扫,又撒了去味的药水,铺了麦草,天黑时同志们打开行李卷睡下了,羊圈门一关,腥膻臭味可想而知,但是大家白天都太累了,哪管这些,很快便入睡了,我们在这个羊圈里一共住了三天,才离开这“温馨”的家园。

首次发现寒武-奥陶系生油岩

1978年10月,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柯坪地区观察古生界地质剖面时,在奥陶系原岩晶洞内首次发现了稠油。

我们对晶洞的原油十分重视,采了不少样品去实验室进行分析化验,并进行切片深入研究,未发现晶洞周围有微裂缝,结果断定这原油不是外部运移来的,而是自生自储型原油。

又发现寒武系一奥陶系发育较厚的暗色泥页岩及深灰色灰岩,于是,我们首次提出:寒武-奥陶系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生储油岩系。

从此,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有四套生油岩了,展示了该盆地古生界广阔的油气前景。

战略转移到塔北

1978年6月到1979年8月,经过一年多的物探工作,钻探了喀1井、麦参1井、喀2井等工作后,发现了两个难题:第一、巨厚的第三系使目的层埋藏深,当时钻机不可及;第二、局部构造十分复杂,上下高点不吻合。因此,亟待寻找新的勘探靶区,那么新的勘探靶区选在哪里呢?

9月中旬,我在“新指”勘探工作会上,首次提出向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斜坡)转移的建议。

但是受到一些同志反对,他们认为,前人在塔北沙雅隆起地区勘探10年,做了大量物探,并打过三口井。同时,他们认为沙雅隆起新生界直接在古老的变质岩上,不是有利的含油气远景区,因此否定了。

而我应用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方法研究认为,一是沙雅隆起在早古生代时可能西与柯坪隆起,东与库鲁克塔格隆起为一个东西向沉降带,航磁资料表明这是一个东西向展布的平静负磁场区,晚古生代柯坪隆起和库鲁克塔格隆起开始形成隆起带。

但沙雅隆起继续沉降受沉积,西部柯坪隆起和东部的库鲁克塔格古生界齐全。

因此,沙雅隆起也应发育有古生界。海西运动后该隆起继续沉积,也应发育中生界;二是通过航磁和重力资料研究,油气目的层埋藏较浅,前震旦系变质岩深度约5000米。

三是地表工作条件好,主要为戈壁滩,交通也较方便。这个建议得到领导的同意。

后经上级研究决定,从1980年开始,将勘探重点转向塔北沙雅隆起。这一转移成就了塔里木盆地的今天。

跃参1井的重要成果

为了加快塔北油气勘探进度,在本地缺乏物探资料,地下构造不清的情况下,决定在开展地震工作的同时,首先在跃进1号大型重力高带上打一口参数井,跃进1井设计井深5000米。

跃进1号重力高地面是一片沙漠,由于没有明显的地物标志,我们就乘沙漠车穿过塔里木河,向重力高点驶去。

但是,由于沙丘太大,过塔里木河后向南只行走六七公里车就爬不动了,只好下车优选勘定跃参1井井位。

跃参1井在1980年7月28日开钻。1981年7月9日钻进到4747米二叠系地层时,发生严重漏井。此时,塔里木河水上涨,运输中断,钻井材料供应不上,被迫停钻完井。

该井首次在塔北揭示了厚约700米的侏罗-三叠纪泥质岩(据孢粉和轮澡化石鉴定),其中暗色泥页岩厚325米,根据有机质丰度、烃类转化系数、成熟度、干酪根等确定为较好生油岩。

该井所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证实了在塔东坳陷区北部侏罗-三叠系有较广泛的分布,具有生油远景,对寻找中生界油气田增强了信心。

第二、证实了沙雅隆起古生界齐全,表明原来预测是正确的。跃参1井所取得的新认识是转移到塔北后的首战成果,为进一步认识东北部的地质构造特征,为开展油气勘查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增强和坚定了在沙雅隆起找油的信心,也打开了塔东北地区良好油气前景的大门。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参考书目:《火红的岁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