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育家马君武为泄愤编撰打油诗张学良晚年说最恨其中哪一句

南莲看过去 2023-08-31 13:11:21

马君武,是民国早期的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提起他的名字,现今人们可能知晓的并不多。

但要说起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流行的一首讽刺诗,许多历史迷都不会陌生。

其诗曰:“(一)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二)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

想当年,马君武因为发表此诗名噪一时,也引起了很大

(马君武)

该诗登报发表后,少帅张学良遭到许多不明真相的国人痛骂,被怀疑为性喜风流、为色祸国,纯属花花公子,与手握兵权的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身份大相径庭。

但实事求是说,这诗完全是马君武根据社会传闻而作,含水分太大,与具体史实有很大出入。

因此,诗文中嘲讽的人物---少帅张学良十分恼怒,一生对马君武耿耿于怀。

有史料披露,晚年直到弥留之际的1991年,张学良在向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口述历史时,还多次谈到:“这首诗(《哀沈阳》)我最恨了…!”

张学良说:“我最恨马君武的那句诗,就是‘赵四风流朱五狂’。这个朱五是谁呢?朱五是朱启钤的五小姐,她是我秘书朱光沐的太太。他俩结婚的时候,是我给他们主的婚。她小的时候,我就认得她,……我跟她不仅没有任何关系,我都没跟她开过一句玩笑!”

1931年11月20日,马君武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这两首诗,可谓“一石四鸟”。不仅嘲讽了少帅张学良,还点名牵涉到当时的三位著名女性。

诗中的“赵四”是张学良的红粉知己赵一荻;“翩翩蝴蝶”则是隐指当时著名电影明星胡蝶;而“朱五”则为原北洋政府内务总长、代总理朱启钤的五女儿朱湄筠。

本来,东北沦陷日寇之手,张学良就背着黑锅,此诗更是火上浇油。

而诗中涉及的三位女性,则被一些不知情的民众谩骂为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精神上也承受了很大压力。

《哀沈阳》诗引发的轰动效应,令少帅张学良立即成为舆论攻击的焦点。一家《生活周刊》甚至还发表了一篇《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短文,诈称“九一八”事变当晚,张学良正与影星胡蝶相拥而舞。

八十多年过去了,诗文作者马君武和少帅张学良都早已作古,那段史实更是早已大白天下。所谓“九一八”之夜少帅与佳人共舞,纯是子虚乌有。

在舆论讨伐声中,张学良、赵一荻、朱湄筠当时均未置一词辩白,独有电影皇后胡蝶在《申报》等报刊上刊登一则辟谣启事,称与张学良相见跳舞系“捕风捉影之谣”。同时导演和演员也纷纷出面证其清白。

后来有当事人撰文说,“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张学良伤寒初愈,尚在北平协和医院疗养。事变发生当晚,他与夫人于凤至及赵四小姐,是在北京前门外中和戏院观看京剧《宇宙锋》。

有后人评价说,马君武的两首诗诚然虚构的成分较大,使用“红颜祸水”点缀,自然会吸人眼球。

但在当时国难当头的历史情况下,此诗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忧国忧民的心情,必定在社会上引起共鸣,因此很快流传开来。

据传,马君武对此并不后悔,还对人自夸说,“《哀沈阳》诗,足以和明朝末年吴梅村祭酒谴责降清大将吴三桂的诗《圆圆曲》媲美,永垂史册…”。

(晚年张学良)

而据张学良当年的秘书惠德安回忆,马君武写这两首诗,并非完全出自他爱国的公心,还有他和张学良个人之间的恩怨因素在其中。

原来,马君武曾在北平创立一所私立大学,资金不足,全靠筹措经费维持。

“九一八”事变不久,马君武听说张学良给张伯苓办的南开大学捐助不少办学金,便亲自登门拜访张学良,请其出钱助学。

由于东北的局势弄得张学良焦头烂额,再加上身体不适,所以少帅以生病为由没接见他,马君武很不满意。

事有凑巧,几天后,北平学生去顺承王府请愿,张学良却接见了学生并讲了话。

马君武认为,既能接见学生,为什么不能会见我?

所以,他又来到顺承王府,要求无论如何也得见张学良,不见,就不走。

张学良无奈,只好会见了他。

据当时财政部冀晋察绥特派员荆有岩回忆,张学良见到马君武后,曾询问荆,能否设法给马君武的民国大学弄点钱?荆说,他那特派员公署,每月支付一些额外开支的数目已经很大。现在东北出了问题,以后的军饷能否发出去,都成问题。马校长在这时候要钱,岂不是给我们出难题?

张学良听了,沉思半天未作表示。

几个月后,马君武从上海寄给张学良一封信,再次请求资助。张学良回信:现今的军事费用,已穷于筹措,风起云涌的东北义勇军,且无力接济,对于“民大”,实已爱莫能助。

 马君武一贯恃才傲物,若非倾心教育,让他低头求人几乎没有可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都是人求他,唯有办学他求人。现在低头相求,居然遭拒门外。恼恨之情,可以想像。因此,他写出那样的诗来讥讽张学良泄愤也就不奇怪了。

马君武是广西桂林人,生于1881年。其曾祖父马丽文是道光初年的进士,官至广西思恩府知府,父亲以做幕僚为生。

马君武9岁时父亲去世,家里没有了收入。他在舅舅家却因顽皮不听教诲,被打发回桂林。母亲用家法教训了他一顿。这一顿痛打,竟使马君武痛下决心“拼命读书”,“立志做人”。这一年,他12岁。

马君武发愤读书,打下了扎实的旧学根底。1902年,他在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曾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旋即担任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后又担任孙中山革命政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

1913年初国会成立后,马君武任国会参议院议员。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迫离开北京,再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学习。经过四年的研读,获得了柏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是中国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

1926年3月,段祺瑞任命马君武为教育总长。马君武不仅没有就职,而且辞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职务,南下回沪,再任上海大夏大学校长。随后脱离了民国政坛,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

他先后担任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国立广西大学等学校校长。

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广西大学创建人马君武博士雕像)

1939年,省立广西大学经国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国立广西大学。广西大学的学生听说马君武已从上海回到桂林,便集合到省政府请愿,要求批准马君武重任广西大学校长。

于是,马君武第三次出任广西大学校长。为了办好广西大学,他废寝忘食,身体每况愈下,却毫不在意,经常带病坚持工作。

1940年8月1日,马君武因患胃穿孔病逝,享年60岁。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1 阅读:73

南莲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