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女儿在小区时,我经常遇到邻居王姐,她总是疑惑不解地问:“为什么你家娃才2岁半就这么会说话?
我家孙子都3岁了,还只会说吃饭、睡觉。”她的困惑让我感触良多。
不久前,我们还在家庭聚会上讨论过这个问题:“到底应该谁来带孩子,是妈妈还是老人?”争论还蛮激烈的。
我家情况跟王姐家正好相反。
我是全职妈妈,从孩子出生起就一直亲自带她,哪怕每天睡眠不足、蓬头垢面,也硬是坚持了下来。
相比之下,王姐的儿子儿媳都工作忙,孩子一出生就由奶奶带。
虽然奶奶尽心尽力,但语言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
王姐家的经验让我更深信妈妈亲自带孩子的重要性。
妈妈高频互动的语言作用每天早上,我都会和女儿有一段“早安时间”。
从她醒来开始,我就不停地和她说话:“宝贝,早上好啊,昨晚睡得香吗?今天我们计划做些什么呢?”这些对话看似琐碎,但却在无形中丰富了她的词汇量。
换尿布时描述动作,“宝宝现在要换尿布啦,抬起小屁股哦”;喂饭时形容食物,“今天的胡萝卜泥甜甜的,像糖一样甜哦”。
其实,这些互动才是最早的词汇库。
而相比之下,老人带娃的语言输入显得贫乏得多。
他们常说的不过是:“乖,吃饭了”、“别乱跑”。
语言互动的差距在时间长了以后,就会体现在孩子的语言能力上。
所以说,妈妈的高频互动对孩子的语言发育至关重要。
情感联结与语言输出的关系孩子学说话,首要的对象就是妈妈。
我发现,女儿每次说话时会紧盯我的眼睛和表情。
当她说出“水”时,我会立刻回应:“宝宝渴了想喝水对吗?
妈妈去拿蓝色小熊杯子。”这种立刻的反馈让她知道,语言是有力量的,能够快速满足需求。
而老人带孩子时,我观察到,她们并不总能理解孩子的童言童语。
有时候孩子说了半天,老人没听懂,索性直接代劳。
这样的沟通障碍,反而削弱了孩子的表达积极性。
所以,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是语言输出的安全网,能够让孩子更有信心去表达。
多样词汇对大脑发育的益处我认为,语言的丰富性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老人带娃常用简单的叠词,如“吃饭饭、睡觉觉”。
而我们妈妈们语言表达更丰富。
记得有次带女儿在公园玩耍,看到一片落叶,我对她说:“你看,这片金黄色的叶子像个芭蕾舞演员在旋转跳舞,最后轻轻地落在草地上”。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组合,像搭积木一样帮孩子构建语言体系。
每次带女儿出去,我都会描述周围的一切。
看到花朵,我会说:“这朵花红红的,好像火焰一样美丽。”在超市,我会指认商品,“这是圆圆的苹果,这是长长的香蕉”。
这些丰富的词汇输入,让她比同龄人更早掌握了复杂的词汇。
提升孩子语言能力的四种策略保持频繁的高质量互动是一方面,但想要提高孩子语言能力,还需要一些小技巧。
名词轰炸法。
从女儿4个月起,我化身人工点读机,凡是她看得到的,接触到的,我都一一读给她听。
指认家具,这是沙发,软软的、米色的沙发,逛超市时介绍商品,圆圆的苹果、长长的香蕉等等。
1岁半时,她已能准确说出冰箱、电梯等复杂词汇。
动词小剧场。
孩子学走路时,我边保驾护航边解说,宝宝的小脚用力蹬地,手臂张开像小飞机,保持平衡。
玩玩具时引导她,你能把红色积木叠在蓝色积木上吗?
这些动词输入,让女儿2岁时就能说出很多完整句子,比如“妈妈帮我打开饼干盒”。
形容词魔法。
我发现,形容词能够大大丰富孩子的语言世界。
下雨天带她踩水坑时,我会在旁边解说:“雨水凉凉的,柔柔的,像小鱼在亲脚丫。”读绘本时拓展,小猪佩奇的脸红扑扑的,像你昨天吃的草莓。
现在她看到彩虹会喊:“妈妈快看!天上挂了一条彩色的、弯弯的桥。”
装傻策略。
当我故意把她的兔子玩偶说成小狗,她会急得跺脚:“不对!是长耳朵、红眼睛的兔子!”外出时假装迷路,“妈妈找不到滑梯了,宝宝能用‘左边’‘右边’指挥我吗”。
装傻策略让孩子主动组织语言。
妈妈亲自带孩子,不仅仅是为了亲密的情感联结,更是为了给孩子一个语言的发展空间。
3岁前的语言基础,决定孩子一生的表达力,或许我们无法给孩子奢华的物质生活,但那些日夜相伴时的温柔絮语,那些游戏互动中的欢声笑语,才是真正无价的教育投资。
请相信:你现在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个游戏,都在为孩子搭建通往世界的语言之桥。
这座桥,不是金钱能买到的,而是时间和爱所堆砌而成的。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不要低估了你和孩子每时每刻的互动,它们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用心去陪伴,用爱去交流,这才是帮助孩子语言启蒙最好的办法。
而这些努力,必会在未来让孩子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