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荐读|黄牧航:教材里的图片说明应该如何表述?

易诗涵啊 2025-02-18 13:53:53

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纪念年。今天,收到了哈萨克斯坦2024年发行的一枚邮票——纪念科什卡尔巴耶夫(1924—1988)诞辰100周年,心中十分高兴的同时,也想到了一些问题。

科什卡尔巴耶夫是谁?他是哈萨克人,被不少学者认为是1945年第一个把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的苏军士兵。这位英雄与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一个知识点有直接的关系。

初中《世界历史》九年纪下册有“苏军攻克柏林”这个知识点,并且配有一幅照片,图片说明为“苏军攻克柏林”。

许多教材和专著在叙述二战中的柏林战役时都会使用这张照片,但文字说明的内容却有不同。1945年,“苏军经过猛烈的攻击和白刃战,于4月30日下午占领了象征着德国最高权力机构的国会大厦。苏军战士叶戈罗夫、坎塔里亚和伊凡诺夫,招展在柏林上空的这面红旗在炮火声中把一面红旗插在国会大厦的圆顶之上。宣告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朱贵生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586页,人民出版社2008版)关于这一重大事件和相关照片,其实包含着比较复杂的内容。

首先,据历史学家考证,红旗插上国会大厦有多次,并非只有一次。1945年4月16日,苏军对柏林发动了总攻,史称柏林战役或柏林会战。为什么选择这一天?朱贵生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写道“1945年4月16日,是列宁诞辰75周年纪念日。参加柏林战役的苏军决定以实际行动纪念伟大的革命导师”。(第584页)对此我十分疑惑——列宁诞辰的时间是1870年4月22日,并非16日,不清楚为何有这种说法?

在柏林战役中,国会大厦是双方攻守的重点之一,因为它具有巨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希特勒下令死守,朱可夫下令强攻。《攻克柏林》一书写道:“国会大厦,是古老德国的象征,帝国的议员们,曾经以身居大厦漫议国事而自豪,它的繁荣,是德意志兴旺的标志,同理,它的坍塌也是法西斯灭亡的象征。”([苏]比比克·穆尔奇科夫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87页)

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在《攻克柏林》一书中写道:“帝国国会大厦内部的战斗仍然很激烈,这使劳动节那天苏军将胜利的红旗插上国会大厦楼顶的战绩非常滑稽。”(王宝泉译,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页)该书没有论述究竟如何“滑稽”。我的理解是苏军多次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又多次被德军拿下。

既然插旗是多次的行为,那么谁是第一个就存在着争议。从现存的照片来看,最有名的就是苏联随军摄影师叶甫根尼·哈尔代伊拍摄的这一张,它刊登在1945年5月13日苏联的《星火》杂志上,命名为《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随后被世界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有名的照片之一。

几十年来,中学历史教材采用的这张照片流传甚广,许多纪念邮票也把这一场景作为主图案,如东德1975年发行的纪念二战胜利30周年的邮票就截取了图片的其中一部分。

然而,一些历史学家却相信首先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并非叶戈罗夫、坎塔里亚和伊凡诺夫三人,而是哈萨克族的士兵科什卡尔巴耶夫,但由于民族和所属部队等原因,这一说法被没有得到苏联官方的认可。2024年,哈萨克斯坦发行科什卡尔巴耶夫百年诞辰的纪念邮票,其实就是为了争夺这一荣誉权。

其次,大量资料表明,《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这张照片并非在战斗过程中拍摄的,而是战斗结束后摆拍的。叶甫根尼·哈尔代伊(1917—1997)是二战期间著名的战地记者,柏林战役结束后他自行拍摄了一组把旗帜插到国会大厦的照片。他当时一口气拍了几十张,除了中学教材采用的这一张外,比较流行的还有另外一张,纪录了叶戈罗夫和坎塔里亚共同撑旗的场景。2005年白俄罗斯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的邮票上,就采用了这张照片。

从常理推断,如果战斗仍在进行过程中,哈尔代伊是不可能从容地拍下这么多照片的,另外照片中的旗帜是崭新的,也不像是战斗中使用过的旗帜。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时间差——哈尔代伊拍摄的照片不是战争现场的照片,是战斗结束后补拍的。

哈尔代伊后来在1945年6月22日莫斯科的红场胜利大阅兵上和纽伦堡军事法庭上,都拍摄了不少经典照片。2007年是哈尔代伊诞辰90周年和去世10周年,俄罗斯专门为他发行了一枚纪念邮资片,这也成为我重要的收藏。

最后,综上所述,我们对教材中使用这张照片就需要有新的认识。“把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与“攻克柏林”是有区别的。“把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不等于“占领了国会大厦”(中间有拉锯反复),“占领了国会大厦”也不等于“攻克柏林”。“把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发生在4月30日和5月1日,而柏林战役的结束通常认为是5月2日清晨或下午3点。如果我们认定《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这张照片是战后摆拍的,那么图片说明写上“攻克柏林”未尝不可,但如果我们想让学生理解这是战斗过程中的镜头,就不宜把这一场面称为“攻克柏林”,充其量只能说是苏军占领了德国国会大厦。

朱贵生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中,哈尔代伊的同一张照片被使用了两次,但图片说明文字却不一样。我觉得“锤子镰刀红旗在德国国会大厦上飘扬”的表述要比“苏联红军攻克柏林”严谨。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照片的颜色问题。哈尔代伊拍摄的应该是黑白照片,中学历史教材提供的是彩色照片。二战期间留下的大多数照片都是黑白照片,当时已经有了彩色摄影技术,但并不常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二战期间的彩色照片往往是事后上色的。给黑白照片上颜色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工作,照片中人物的衣着到底是什么颜色,通常是靠猜测,稍不留意就会出错。例如,英国发行的纪念二战的邮票就曾经出现过错误。照片本来是黑白的,设计师认为图片中间的士兵是空军退役的,所以衣服被涂为空军蓝。后来有人发现他服役于海外兵团,衣服的颜色应该是卡其色(Khaki,是一种介于浅黄褐色和黄褐色之间的颜色)。因此,从谨慎的角度看,教材最好不要使用后期上色的照片,保留原有的黑白照片更为准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