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1955年1月中旬毛主席对军委上报的初评上将58人名单的批示

孔甲丙今说史 2024-12-21 15:34:50

1955年9月军队发生了一件大事:新华社发布《国务院授予军官将官军衔典礼》。

这就意味着共和国从此走向了军衔制度,一共有1035人被授予将官军衔,55位是上将;然而,那年年初讨论军衔的军委座谈会上,经过两天的充分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份58位上将的名单。

授衔,并不是小事

授衔评级这件事从新中国刚成立开始就出现了,担任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在1950年7月的一次讲话中就提到:“总干部管理部准备进行军衔、奖励的准备工作。”

朱德在那年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军衔制度,争取在第二年的服装上把军阶给标出来。”

共和国才刚刚成立,是否要设立军衔还在讨论中,尤其是反对的声音表示:“才得了天下,就要论功行赏?”

但军衔设立的初衷根本就不是对比谁的等级高,而是关于军队正规化建设的一种考量,淮海战役期间就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协同作战期间,由于参战部队没有明确指定指挥官,作战中就发生了扯皮现象。

试想一下,若是当时有明确的军衔,那么这种情况是否就很难发生了呢?

世界各国的前车之鉴已经表明,军衔是军队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而新中国刚成立时其实就在酝酿这个问题,奈何美国人把战火引到了中国东北边境,不得不先一步保家卫国。

就连朝鲜战场上都出现了棘手的问题:朝鲜人民军有军衔,志愿军则没有,确定指挥关系上就造成了诸多不便,这点在彭德怀司令员的讲话中就有所提及。

“上将”是一个高级军衔职称,为了能确定好这个级别的人员构成,中央军委于1955年1月14日与15日接连两天开会,彭德怀、徐向前、贺龙、聂荣臻等全部参加了会议,只有陈毅、叶剑英等因病未能出席。

他们讨论的人员军衔内容不仅包括上将,还有大元帅、元帅和大将。

“大元帅”这个军衔是专门给毛主席留的,毛主席听到后就连连摆手:“我不当那个大元帅。”

当时大家还想着再努力征求一下毛主席的意见,毕竟他是解放军的缔造者,还指挥过很多重大战役,功劳最大,当然要带头支持军衔评定工作;可毛主席对于这件事的考虑已经非常清晰了,他坚决不愿穿上那套衣服,由此导致“大元帅”这个军衔成为空衔。

而由这次讨论也引发了另一个考虑的出现:在地方工作的同志,还是不评军衔为好。

上将名单在最初的讨论中共有58位,1月16号,这份名单呈报毛主席。

初定上将们来自各个单位,包括总参、总政、总干、总后勤等,还包括军事法院、军事学院、政治学院、总高步校。

军种方向来看,则包括海军、空军、炮兵、工程兵、防空、公安;军区方向看,则有西北、西南、东北以及当时的志愿军,此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构成:国民党起义将领。

其中有几位是兼任军队职务的地方干部,毛主席将他们的名字圈出来后,他们的军衔评定也采取了两种方式。

罗荣桓在《关于地方负责干部的军衔评定和授予问题的请示》中 ,建议了三种办理方式,分别是:须评定军衔又授予的;只评定军衔不授予的;授予预备役军衔的。

总干部部则把相关人员的名单进行了详细的细分,再度进行了讨论。

至于陶峙岳、陈明仁和董其武这三位国民党起义将领的评衔工作也经历了一些质疑,不过他们三位的功劳都是极大的,历史也为他们留下了极为公正的评判。

陶峙岳于1949年9月下旬率领河西地区3.8万国民党官兵起义,正式宣布与广州政府断绝关系;仅一天之后,他再度率领新疆国民党军7万人通电起义,接受了中共的领导,为和平解放新疆、民族团结和新中国建立作出巨大贡献。

试想一下,若是新疆几万国民党军盘踞西北负隅顽抗,解放战争的战线将会被拖得更长。

陈明仁早在1947年就发生了思想转变,并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愈发反感;1949年抵达长沙后,他也与程潜等率部通电起义,后来还参加了政协会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毛主席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时还说:“两军相战各为其主,其他人起义要讲条件,有了条件我们就很好办,可你没有讲条件,反而使我们很难办。”

加入解放军后,陈明仁依然手握兵权,还曾在新中国成立后南下剿匪,歼灭匪徒3万多人,为东南边境稳定立下汗马功勋。

至于董其武,毛主席还亲自作出批示。

绥远起义为和平带来了巨大的驱动力,董其武也自然成为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他还对杨成武说:“我不但有房子,还有7处小买卖,我愿意做无产阶级,把这些东西都交给国家。”

杨成武没同意,结果董其武又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的批示是:起义前的事我们不管,起义后的事要管。

朝鲜战争期间,董其武率领志愿军23兵团出动加紧修建工程,三个机场全部提前完成修建,毛主席听闻后更是高兴地表示:“23兵团入朝执行修建任务,虽在敌机连续轰炸阻挠之下,终于超计划完成了任务,甚好!”

人民解放军将军授衔方案是于1955年下发的,董其武看到自己被授予上将军衔后认为太高,尤其是他起义之前才是中将;于是便再度给毛主席写信:很多建党、建军初期就参加革命的老战将只授予中将、少将,我能保持原有职衔就很感激毛主席了。

毛主席坚决不同意他降为中将,并让杨成武转告:董其武是有名的起义将领,谁有意见也不能降低,这是党的政策,董其武则是不可不授上将军衔的。

这句话一锤定音,周总理亲自为他授予上将军衔,毛主席则在怀仁堂为他亲授一级解放勋章。

由此,三位国民党起义将领的军衔问题全部处理妥当,他们都成为了解放军上将。

最适合中国的授衔

在中国近代史中出现过几次军衔制,解放军的授衔与这几次都有所不同,也不属于“西方型”、“东亚型”或“东方型”的某一类,可谓独树一帜;要知道,军衔制的核心内容是军衔等级,解放军军衔制则是博采众长的产物。

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历史来看,还与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以及自身经历有关。

任何一个国家的军衔设置都会存在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将领们的想法也各有不同,这在中国也不例外。

有许光达等同志觉得自己的军衔高了,也有个别同志自恃劳苦功高,拿自己的经历去和他人攀比。

一位老同志参加革命的时间比较长,打仗的时候二话没有,到了授衔的时候就有意见了,他就认为授衔应该是论功行赏的事情,对这件事一直抱有期待。

没想到结果下来,他知道自己顶多能被评为中将后闷闷不乐,便给军委有关领导提出意见。

毛主席听闻这件事后也很不高兴,他还讽刺道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还是罗荣桓亲自出面找他谈话谈心,用了大量列举告诉他中将军衔已经是非常公正的待遇了,这才使得这位老同志思想转变。

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评定军衔的工作指示》,有一个比较通用的观点: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

36名正兵团级干部大多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只有3人例外:王树声与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而徐立清数次请求降衔,成为了唯一一位正兵团级中将。

1955年9月27日的国务院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经过审慎评选,57位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他们又被称为“开国上将”。

放在当时,这可是世界上最为年轻的上将方阵,平均年龄只有45.6岁;年龄最小的肖华上将只有39岁,刘震和陈锡联在当时也不过40岁。

结合他们的革命历史来看,大家都是年纪轻轻就投身于革命洪流的。

比如肖华,抗战期间为推动统一战线,年仅22岁的肖华就前往山东惠民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谈判,沈鸿烈打量一番后问道:“一个娃娃,也来和我谈判?”

经过交锋之后,反倒是肖华占据上风,还传出了“娃娃司令”的美称。

上将之中,肖克19岁就参加了南昌起义,当时队伍中还有22岁的赵尔陆、24岁的杨志成,他们都在后来成长为开国上将。

这些年轻人在当时就扛起了改造中国的大梁,他们的出现,共同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黄土岭之战让杨成武极为出名,号称日寇“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被杨成武所率领的队伍击毙,那年阿部规秀已经56岁了,是个成名已久的日寇老将,而杨成武当时才25岁。

这些在烽火中发展壮大的战将们留下了太多传奇,共筑中国军队的不朽。

因为战争,也有一些将帅留下了终身残疾,上将队伍中就有独臂上将彭绍辉、贺炳炎。

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一段段值得后人尊重、铭记的往事,肩膀上的“星星”,也是他们应得的;战伤,是军人们的军功章。

将帅名单中同样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在上将当中就有蒙古族的乌兰夫、壮族的韦国清,他们为革命的贡献同样是巨大的。

且放眼世界,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外,恐怕还没有哪一支军队会给15位起义将领授衔,那些从前的国军将领本来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又在关键时刻弃暗投明,他们同样值得被尊重。

上将名单中还有一位华侨将军叶飞,他的出生地是菲律宾奎松省,早年间回国求学并参加革命,最终成长为共和国的上将。

军衔评定工作从1950年开始筹划,历经5年才最终召开授衔典礼,单从时间都能看出这是个多么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那场授衔仪式上,才能呈现出多面、多层次的立体状态。

参考资料

1.1955年首次授衔的前前后后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哪位开国上将被毛泽东指定"不可不授上将军衔" 人民网

1 阅读:157

孔甲丙今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