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首辅:在动荡中制造冤案也制造历史的徐有贞

悠然修 2022-03-13 21:17:58

徐有贞,初名珵,字元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宣德八年二十七岁的徐珵进士及第。并且徐珵在后续的“馆选之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为庶吉士,并授翰林院编修一职。

虽然科举成绩很优,但是徐珵的官运并不亨通,到正统十二年也才升为翰林院侍讲。不过长期的赋闲,让徐珵有时间去钻研一些旁门奇学,成了一个难得的全才。

徐有贞画像

徐有贞,字元玉,初名珵,吴人。宣德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为人短小精悍,多智数,喜功名。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谙究。

《明史·徐有贞传》

正统十四年,四十三岁的徐珵开启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日明英宗率二十万明军在土木堡惨败于也先,英宗本人也成了也先的俘虏。消息传回北京,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急招朝臣商议对策,本来是轮不到官微言轻的徐珵发表意见。

可能是为了大明江山考虑;也可能是觉得群臣难以开口这是自己冒尖的一个机会。徐珵利用自己懂天文的名声,以星象有变为由,建议朝廷南迁南京避祸。

然而一个声音 -- “言南迁者,可斩也”,就击破了徐珵的所有幻想,将他一脚踹到了谷底。

及土木难作,郕王召廷臣问计。珵大言曰:“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太监金英叱之,胡濙、陈循咸执不可。兵部侍郎于谦曰:“言南迁者,可斩也。”珵大沮,不敢复言。

《明史·徐有贞传》

于谦这句话其实并不是针对徐珵,因为当时朝堂不少官员、勋爵不但心中就是这个想法,他们也已开始将家中财物向南转移。只怕是朝廷再不做出决断,他们就自行“南迁”去南京了,于谦实际上是借这个机会绝了这些人的念想以安朝廷之心。

对于徐珵来说不幸的是有个人没有想这么多,就是单纯地给他打上了意图蛊惑朝廷逃跑的标签。这个人是郕王朱祁钰,也就是随后登基称帝的明代宗。让皇帝有了这么不好的印象,不杀头已经不错了,升迁那就想都不要想了,连于谦说情都不行。

珵属谦门下士游说,求国子祭酒。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徐珵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

《明史·徐有贞传》

实际上朝堂同僚还是很同情徐珵的,阁臣陈循给他支了个招,改名字!徐珵也明白过来了,于是改名为“徐有贞”,准备用新名字来忽悠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

徐珵不论怎么改名字,就算是他把自家的族谱都改了,有样东西他改不了也不敢改 – 登科记录。这个重要档案吏部、翰林院、礼部都有存档,徐珵别说改了,连碰的资格都没有。

而且他还得保留好新旧名字的对应关系记录,不然吏部京察的时候说,查不到徐有贞的登科记录,他是伪造科举成绩。这等于科举舞弊,是要杀头的罪。所以说改名字也就是为了忽悠下代宗。如果同僚们不配合,捅上去,本就对他意见很大的代宗会不会给他的“欺君”的罪名?

注:徐珵改名忽悠皇帝这事儿,可以旁证当时徐珵并没有那么讨人厌恶(随便一个人弹劾一下,他就翻不了身),也能旁证一下代宗一朝皇帝和朝臣的特殊关系。在别的皇帝御下很难想象能发生这种事情。

很快改名之后的徐有贞就迎来了机会。景泰四年,经朝廷廷议举荐,徐有贞被任命为左佥都御史,赴张秋(在今山东阳谷)治理黄河。事实证明徐有贞之前钻研旁门奇学不是打发时间闹着玩,他确实学到了真本事。

徐有贞上任之后并没有急于赶工以便交差,他对地形水势进行了详细的查勘后,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了置水门、开支河、浚河道的治河三策,也就是治黄史上很有名的《言沙湾治河三策疏》。

并且他也从成本考虑,拒绝了朝廷加人、加钱的建议。最终不但解决了黄河溃决的问题,也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水量不畅阻碍航运的问题。景泰七年,山东地区再次发生洪灾,河堤多有毁坏,唯有徐有贞负责修筑的河堤依然完好。代宗命徐有贞再赴山东治理水患。徐有贞成功平息水患后,代宗亲自召见慰劳,并拜他为左副都御史。

注:这个时候代宗应该也早就明白徐有贞就是徐珵,当年也不过是意气用事,互不点破而已。

徐有贞的治水不但功在当下还大利后世,弘治二年黄河爆发百年未遇的水患。朝廷穷不说,还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来应对。兵部尚书白昂翻出了徐有贞张秋治水的资料,正是使用了徐有贞创造性的方法,不但快速治理好了水患,而且此后黄河中段近八十年没有再爆发大的水患。可以说徐有贞做出了活人无数的创举。

注:徐有贞通过水箱放水实验得出多支流比开大渠更利于疏水这一颠覆当时常识的结论,从而能在更低的成本下获取更好的治水效果。

景泰八年,代宗重病卧床,但是此时皇朝没有继承人(太子位空悬),代宗本人也没有明确表示过准备立谁为继承人。更严重的是代宗之前不断地驳回朝廷要求复立朱见深(明英宗的儿子)的提议。

此时朝廷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万一代宗突然驾崩,皇朝没有合法继承人。这时朝廷里主要分为了三派,一派是拥立原太子朱见深;一派见代宗迟迟不复立朱见深准备拥立外藩;一派是打算拥立太上皇复位。

相对而言拥立朱祁镇的这一派占少数(还不占理),所以他们觉得如果不先发制人等到代宗驾崩,他们这派是没机会的。更尴尬的是他们这派大多是武将和宦官,统筹、布置能力也比较差,而搞政变恰恰对这些能力要求很高。

于是有人推荐了徐有贞。

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徐有贞,认为人生际遇飘忽不定,机缘来了就该放手一搏,所以他没怎么犹豫就入伙了。

在徐有贞的布置下政变计划非常的简洁高效,并不与朝堂各部司官员们争斗、也不求去控制京师。众人直接趁夜率亲兵、家丁,突入南宫(太上皇的囚禁地),救出太上皇并送入皇宫召集朝会,宣布复位,这时群臣更加不会反抗。

正式的政变也是徐有贞亲自指挥,入城后一众武将十分害怕,想打退堂鼓,在关键时刻还是徐有贞这个书生为一众武将定下了决心。

撇开是非对错,徐有贞策划的“夺门之变”差不多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皇朝政变了,几乎是兵不血刃。徐有贞的胆色以及对朝臣心理、朝堂时局的把控确实非一般人可比。

明英宗复位的当天就对“夺门之变”的功臣大加封赏,徐有贞任翰林学士,进内阁参预机枢政务,又加兵部尚书。果然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了。

但是刚刚登上人生顶点的徐有贞就做了抹黑他自己人生的事情 – 冤杀于谦。

上之复辟也,有贞嗾言官以迎立外藩议,劾王文,且诬谦,下狱。所司勘之无验,金牌符檄见在禁中。有贞曰:“虽无显迹,意有之。”法司萧维桢等阿亨辈,乃以“意欲”二字成狱。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

徐有贞以“迎立外藩”之罪弹劾于谦和王文。但有司调查,金牌符檄当时都在宫中,未曾动用,因而二人的罪名不能成立(明朝制度,召藩王入京需用金牌符檄)。徐有贞却道:“虽无显迹,意有之。”最终以“意欲”二字定罪,判于谦、王文死罪。这也是岳飞的“莫须有”之后,历史上的又一大冤案。

徐有贞为什么一定要处死于谦呢?有人认为是徐有贞因之前南迁之议,以及求官未果记恨于谦。实际从前文的解释应该能看出,徐有贞本人早就明白针对他的只是代宗而已。不然他就只是改个名字,忽悠得了代宗,忽悠得了于谦么?于谦真的不待见他的话,他改名之后,于谦随便上一道奏疏他就会人头落地。

《明史》里实际给出了答案:

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

《明史·于谦传》

徐有贞说的“此举为无名”是什么意思呢?

不少人认为,徐有贞是栽赃于谦要迎立外藩,以此作为他们政变迎太上皇复位并杀于谦的理由。实际上这解释不通,因为就算是于谦真的要迎立外藩,也不代表太上皇可以复位。

按照中国的宗法传承制度,皇位传承只能向后传承而不能向前传承,也就是父可传子、族子;兄可传弟、族弟,但是反过来就不行。更何况当时皇帝(明代宗)还没有驾崩呢,太上皇复位不就成了篡位了么?

所以朱祁镇想让自己复位变得合法,唯一的办法就是明代宗这个皇帝是不合法的,当年于谦协助郕王朱祁钰篡夺了皇位,这才是“此举为无名”的真正意思。如果说朱祁镇之前真的不想杀于谦,听到这里必然起了杀于谦之心。

电视剧中复位的英宗

除了英宗复位后就宣布废除朱祁钰的“伪帝”名号之外,还有个旁证。明英宗复位后命内阁起草复位诏书,徐有贞不愿意附署。原因就是他认为景泰帝是篡位,不能称其为皇帝。

天顺元年,以复辟功升武功伯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诸学士草复位诏,有贞独不署。已而,上问故,有贞乃别挟诏草以进,内云“岂期监国之人,遽攘当宁之位”等语。盖谓景泰帝为篡也。

《病逸漫记》

徐有贞晚年一直自辩不是他害死的于谦,可能他的意思是,于谦拥景泰帝篡位自取死尔。

英宗之后明朝又重新承认了明代宗合法皇帝的地位,因此那段历史记录被修改的有些模糊和矛盾了。这里笔者也只是简述一下个人愚见,至于这段公案真相如何,大家各抒己见就好。

夺门之后,徐有贞就迅速走上了下坡路。原因并不复杂,他和其他夺门功臣们并不是一伙的,而且互相还看不上对方。

徐有贞本来就是夺门一党为了解决组织协调问题临时拉他入伙,所以他们的关系本就不密切。更重要的是夺门一党多为武将、宦官,徐有贞作为文官天生的就看不上他们。

英宗复位之后,徐有贞认为朝政也应该恢复正规,也就是文官料理朝堂,那些武将、宦官们拿着赏赐各回各家享福去就行了。但是谁又愿意主动放弃权力呢?

于是两边就理所当然的斗争起来,但是徐有贞只有他一人,而另一边以石亨、曹吉祥为首的夺门党可是有一大群人,这其中还有不少是明英宗身边的宦官。徐有贞怎么斗得过他们?

很快在一众宦官的构陷下,也就夺门那天才和英宗混了个脸熟的徐有贞,在明英宗心中的地位就开始直线下降,天顺元年六月就被明英宗以“图擅威权,排斥勋旧”的罪名逮捕下狱。

他被判下狱那天,天象突变、雷电交加,冰雹大作。英宗认为这是上天示警,便放了徐有贞,将他贬为广东参政。但是经过石、曹二人的不断构陷,还在赴任路上的徐有贞又被抓回京师重新判了个斩首弃市。

关键时刻承天门(现故宫太和门)失火,英宗又认为是上天示警,就免徐有贞死罪改贬为庶民并流徙。不得不说,徐有贞的气运还是不错的。

天顺四年,英宗开始清理“夺门功臣”,处死石亨后,英宗又觉得当年对待徐有贞过于严苛,就赦免其罪,让其返回家乡生活。从此徐有贞就一直赋闲在家,直到成化八年病逝于家中。

徐有贞的一生正好经历了明朝最为动荡、变化也是最大的时期,并且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笔者个人认为如果“夺门之变”未发生或者未成功,明朝可能会陷入更多动荡的皇位斗争之中。

毕竟代宗明显就不想复立朱见深,他如果真的拖到突然驾崩也没有选定继承人,朱见深派和外藩派会斗到什么程度,这是谁也无法预料的。另一方面朱见深当时只有十岁,即便成为皇帝也涉及到是太后垂帘听政还是内阁代行皇权的问题。

无论是那种都会改变这个刚刚巨变的皇朝。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徐有贞在那个短暂的历史瞬间,制造了历史,为明朝决定了方向。

6 阅读:608

评论列表

王怀

王怀

2
2022-04-08 19:06

平行世界

长风阁主

长风阁主

2022-03-15 04:25

“夺门”能够成功,主要还是因为朱祁钰太昏庸。

悠然修

悠然修

历史如烟,静心修学,获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