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自己在总统任期内,有两件事感到很遗憾。
第一件憾事,允许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构成了威胁,第二件憾事,就是后悔劝乌克兰放弃核武器,为后来的俄乌冲突埋下了隐患。
为什么克林顿会如此在意这两个决定?回溯当年背景,关键在于他对世界发展的两个重大判断。
第一个判断是“经济全球化会带来政治变革”,上世纪90年代末,克林顿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曾多次表示这符合美国利益。
他公开宣称,开放市场不仅能为美国带来经济利益,还能推动中国进行政治改革,这个观点在当时的美国决策层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个判断则是“国际承诺足以维护和平”,1994年促成乌克兰放弃核武器时,克林顿相信大国之间的安全承诺能够确保地区稳定。
但这两个判断后来都被现实狠狠打了脸。
中国入世的目的“未符合预期”
先说中国入世这件事。
这是一场持续了整整15年的马拉松谈判,从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申请那天起,光是谈判代表就换了4任之多。
转折点发生在1999年,那一年的4月,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踏上了访美之旅。
临行前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他就直言不讳地表示:这次访问不会很轻松,是两面不讨好,一方面是一些美国人不欢迎我,另一方面是一些中国人不要我去。
事实证明他的担忧非常准确,为了推进入世进程,中方在多个敏感领域作出了重大让步。
在农业领域,中国同意大幅降低关税;
在金融、保险等服务业领域,中国也提出了开放时间表;
就连当时最敏感的电信增值业务,中方都表示愿意考虑让步。
这样一来,让朱镕基感觉自己像被架在火上烤,毕竟哪个中国人能忘记过去“割地赔款”的屈辱岁月?
手握谈判主动权的美方尝到了甜头,胃口更是远不止于此。
他们要求在电信增值和人寿保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提高到51%,还坚持要求汽车关税迅速降至25%。
甚至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未经中方同意,就在官网上发布了一份长达17页的谈判细节文件,企图通过公开施压迫使中国就范。
结果美方玩砸了,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原本已经接近达成的协议瞬间破裂。
白宫很快意识到这个重大失误,克林顿脸色都白了,亲自打电话给朱镕基,表示一切好商量,希望挽回局面,但中方代表团已经启程离开。
谈不来?那就别谈了!中方直接把桌子掀了,大清早完了,你们凭什么这样颐指气使?
美方谈判代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甚至追到加拿大,两次打电话给中方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想确定在北京继续谈判的时间。
等到11月15日,美方“释放善意”,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率团抵达北京,双方展开了长达六天六夜的马拉松谈判。
期间,美方代表团两次把行李搬到机场,两次又重返谈判桌,最后关头,谈判几乎再次破裂,美方代表团突然“消失”,只给中方打了一个要求安排第二天回程的电话。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镕基想了个招,媒体都看着呢,这事总得有始有终吧?至少最后双方还得见一面。
这一“试探”试出了美方的“真想法”,美方代表团闻讯而返,朱镕基再次亲自出面,在最后的七个争议问题上,他当场拍板做出决断。
双方连夜校对了数百页协议文本,直到凌晨才完成签字,这一天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世界贸易谈判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天”。
消息传到白宫,克林顿难掩兴奋之情,他在2000年2月举行的记者会上郑重宣布:如果国会否决中国入世协议,美国将后悔二十年。
他还预言,十年后美国会认识到,这是一个“光荣而聪明”的选择。
但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结果充满讽刺,随后的20年,中国确实如克林顿所愿打开了市场。
中国的外贸总额从2001年的5000多亿美元,一路飙升至2019年的4.6万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
但出乎克林顿意料的是,中国并未按照美方预期的方向改变,“和平演变”的方案未能奏效;相反,在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同时,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入世不仅没能让中国按照美国的剧本演出,反而培养出了一个真正的竞争对手,到2021年时,连克林顿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结果完全超出了美国的预期。
弃核后的乌克兰局势走向“出乎意料”
再说乌克兰弃核这件事,其转折之戏剧性丝毫不亚于中国入世谈判。
当时苏联解体,乌克兰继承了约1900枚战略核弹头,这个数量占据了整个苏联核武库的三分之一,使其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核武器拥有国,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对美国来说,这个局面令人不安——一个新生的、政局不稳定的国家突然拥有了如此庞大的核力量,会成为美国眼中的一个“不确定因素”。
于是在1994年,克林顿主导了一项被称为《布达佩斯备忘录》的协议。
根据协议,乌克兰同意销毁全部核武器,作为交换,美国、英国和俄罗斯承诺“尊重乌克兰的独立、主权和现有边界”,并保证“不对乌克兰使用武力威胁或经济胁迫”。
在克林顿看来,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既推进了核不扩散,又通过大国承诺确保了乌克兰的安全,当时《布达佩斯备忘录》还被广泛视为冷战后处理地区安全问题的典范。
然而17年后,一次意外的会面彻底打破了克林顿的美好设想。
在2011年瑞士达沃斯论坛期间,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见到克林顿时说了一番令他震惊的话。
“我不认可这份文件,我不支持,我与它无关。”
叶利钦签署的文件跟我普京有什么关系?普京这番表态在潜台词方面已经否定了《布达佩斯备忘录》,没有条约进行规范,未来俄罗斯的所有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自然也就没了约束。
克林顿后来在回忆这次会面时说:“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俄乌冲突)只是时间问题了。”
果然,仅仅三年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
普京公开宣称,由于乌克兰发生政权更迭,形成了一个“新的国家”,因此俄罗斯与这个国家之间不存在任何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相当于把条约撕毁了。
现实还是走向了令人唏嘘的那一步,乌克兰已经完全履行了销毁核武器的承诺,但换来的安全保障却在20年后化为泡影。
后来俄乌冲突全面爆发时,已经退休多年的克林顿再也无法保持沉默。
2023年4月,他在爱尔兰国家电视台的采访中坦承,自己对此负有责任,如果乌克兰手里攥着核武,他打死都不相信俄罗斯敢动手。
这番“忏悔”来得太迟了,当年那个信誓旦旦承诺可以用国际协议保障乌克兰安全的美国总统,如今只能在电视镜头前表达悔意。
而已经失去核威慑的乌克兰,面临着比1994年更为严峻的安全处境。
这两个决定最终都成为克林顿政治生涯中的重大遗憾,根源都在于他对国际政治的过于理想化判断。
他相信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政治变革,相信大国之间的承诺足以维护和平,相信国际规则可以约束所有参与者。
然而现实远比克林顿想象的复杂,全球化并没有让所有国家都按照同一个模式发展,国际承诺的效力也远不如核威慑来得可靠。
当年满怀信心推动这两个决定的克林顿,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等待他的会是如此戏剧性的结局。
参考资料:
克林顿:中国入世符合美国利益
王帆:美国哪些一相情愿的预言落空了
克林顿说,美否决中国入世将会后悔二十年
《朱镕基讲话实录》透露中国入世谈判内幕
克林顿受访时宣称:后悔当年让乌放弃核武器,不然俄不会行动
美前总统克林顿:2011年就知道俄乌爆发冲突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