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余华英拐卖儿童案被害人杨妞花通过社交平台宣布,其已正式签署民事赔偿强制执行申请书并提交法院。这一行动标志着该案刑事审判终结后,民事赔偿程序正式进入执行阶段。
案件背景与执行依据
据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24年10月25日重审判决,余华英因拐卖17名儿童被判处死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法院同时判决其需向杨妞花等9名被害人分别支付3万元民事赔偿金,总额共计27万元。尽管余华英已于2025年2月28日被执行死刑,但其生前未履行民事赔偿责任,法院依法启动强制执行程序。
执行难点与潜在方向
杨妞花代理律师王文广向媒体透露,执行难点在于余华英名下直接财产已被全部没收。但根据前期调查,余华英生前存在一笔30万元对外债权,该债权可能成为法院追索赔偿款的主要来源。目前,贵阳市中院已向相关债务人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后续将通过法律程序确认债权归属。
受害人家属表态
杨妞花表示,若3万元赔偿款执行到位,将全额转交外婆。她坦言:“这笔钱象征着我母亲为寻女付出生命的代价,承载着家族两代人的创伤。”同时,她强调将努力走出阴影,以积极态度面对未来生活。
法律意义与社会影响
本案民事赔偿的执行不仅关乎个案正义,更对类似拐卖案件具有示范效应。王文广律师指出,余华英案的死刑判决已为拐卖儿童犯罪量刑树立新标杆,而民事赔偿的强制执行则进一步体现司法对被害人权益的全链条保护。
执行程序后续展望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需在收到申请后6个月内完成执行。若余华英的30万元债权经核实有效,杨妞花等9名被害人可按比例分配。法律界人士分析,此类复杂执行案件可能涉及多轮债权确认诉讼,预计完整流程需3-6个月。
被害人家庭创伤回溯
杨妞花5岁时被余华英拐卖至河北,导致其父母因长期寻女积郁成疾相继离世。2021年通过DNA比对认亲后,她历经两年推动案件立案,六次庭审最终促成余华英死刑判决。其代理律师评价,杨妞花的坚持“不仅为个人讨回公道,更为被拐家庭群体争取司法关注”。
目前,法院已对余华英案关联财产采取保全措施,执行进展将通过官方渠道向社会公示。此案后续处理结果将持续受到公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