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利比亚,这个曾经的北非“明珠”,在2011年卡扎菲政权的倒台之后,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深渊。如今,联合国新任利比亚问题特别代表兼联合国利比亚支助团团长汉娜·特塔赫的到来,似乎为这个饱受战乱蹂躏的国家带来了些许希望。特塔赫宣称,联合国将加强协调,推动利比亚危机的解决,特别是尽快举行全国选举。然而,联合国和特塔赫的努力,真的能突破这一僵局吗?在这场利比亚危机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无休止的政治拉锯战,更是各方利益的深度交织。联合国能够真正实现“利比亚人主导”的和平吗?

利比亚的现状毫无疑问是一幅被撕裂的画卷。自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以来,利比亚便未曾真正走出政治和军事的迷雾。尽管联合国的斡旋让冲突双方在2020年签署了停火协议,利比亚的分裂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民族统一政府与支持它的武装力量控制西部,而与“国民军”结盟的政府则割据东部,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2020年“通往选举的路线图”被各方期待,但实际情况却令人失望。选举一拖再拖,政治进程几乎停滞不前,选举时程屡屡延误。更为严峻的是,利比亚的“政治泥潭”背后,恰恰隐藏着国际势力的角逐。西方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多个国家,纷纷在这一块被“割裂”的土地上施加自己的影响力,他们看中的,远非利比亚的稳定与发展,而是这片土地背后的能源资源、地缘政治利益以及战略位置。
联合国试图通过特塔赫的任命加强对利比亚问题的干预,这一举措本应是解决利比亚危机的良好信号。然而,联利支助团能否在当前复杂的政治格局中,真正推动利比亚各方达成共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特塔赫的言辞中有一个关键点,她强调要“支持开辟由利比亚人主导的解决方案”。但现实是,联合国过去几十年的努力,无论是在利比亚还是其他类似地区的干预,始终面临一个核心问题——国际组织能否真正超越各方的政治利益,从全局出发,推动本地化的政治进程?显然,历史上几乎每一个联合国主导的“和平方案”都未能绕过这个坎,许多时候,所谓的“利比亚人主导”不过是某些国际大国用来掩饰其干涉意图的幌子。

此外,利比亚的政治局势早已变成了一场多方博弈的舞台。各国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这片土地上竞争,而联合国无论如何努力,也难以避免成为各方争夺利益的工具。西方大国看重的是利比亚丰富的能源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权。而地区性力量如埃及、阿联酋、土耳其等,也在这一地区插手干预,推动自己在地中海及撒哈拉地区的战略布局。每一次联合国的和解方案背后,似乎都藏着一种深刻的政治交易:在国际社会的面子工程背后,真正的利益交易从未停歇。
更令人担忧的是,利比亚的“选举之路”并非如特塔赫所说的那般顺利。2011年以来,利比亚的选举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尽管联合国屡次呼吁,但国内的政治冲突、武装对抗以及利益斗争,使得任何关于选举的计划都无法顺利实施。2015年,联合国斡旋下的“联合政府协议”并未实现稳定,反而加剧了地方割据现象。2021年原定的总统和议会选举再度推迟,至今尚未有明确的时间表。在这种情况下,特塔赫口中的“包容性全国选举”不仅面临着各方利益的抵触,甚至连普通民众对于选举的信心也早已丧失。和平的前景依然遥远,选举的脚步却因内外压力而越发模糊。

联合国能否在这场战争、政治与资源的三重夹击中带来真正的和平,值得我们深思。国际社会的持续干预是否能够为利比亚带来一丝光明,抑或是又一次无力的和解演出?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国际组织的努力往往受限于大国的利益博弈。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联合国能否突破既有的外交框架,真正成为利比亚问题解决的推动者?答案显然并不乐观。利比亚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国内的政治分裂,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外部势力的过度干预,和各方利益的深度纠缠。没有真正的政治共识,没有对民众诉求的回应,单纯依赖外部力量介入,最终不过是让局势更加复杂和难解。
特塔赫和联合国的努力固然值得肯定,但如果这场由外部推动的和平进程始终不能摆脱大国博弈的束缚,利比亚的未来仍将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黑洞。真正能够解决利比亚问题的,不是外部的施压与干预,而是利比亚各方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解与政治共识,带领这个国家走出阴霾。然而,在国际政治的巨轮碾压之下,能否有这样一场“自我救赎”的政治转折,恐怕仍然只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