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越来越像“科考”了吗

历史爱好者祥子 2024-07-20 07:08:39

竟有人说,公务员考试越来越像古代的科举考试了,是这样吗?

大势

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古代的广大文人对科举考试都是趋之若鹜。现在的学子对于考公同样也是趋之若鹜。

这一点比较相似。

政审

无论是古代科举,还是现在的考公,考生在报考前都需要提交政审材料。

▲科考现场

科考:需要提交三份证明材料,即:亲供、互结和具结。

亲供,相当于今天考生填写的个人基本信息表,包括:本人姓名、年龄、籍贯、体格、容貌特征,以及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人的姓名履历,而且不是娼优或皂吏的子孙,本人也未从事过戏子之类的贱业,确保三代家世清白。互结,是指考生需要找五位一同参考的考生写一份互保承诺书,若是一人作弊则五人连坐,以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具结,考生需请本县廪生(优等秀才)为自己写一份认保的材料,证明考生提供的亲供信息的真实性,以及没有隐瞒父母的丧期。也就是说,在守丧期间,考生是不能参加科考的。

考公:因为了解的人比较多,其政审内容就不在这里啰嗦了,有兴趣的条友可以去查阅,与古代科举的政审较为相似。

相比之下,科考的政审比考公的政审要严苛的多,也具体的多,如:考生互保连坐承诺书、父母丧期、父母从事“贱业”等。

年龄条件科考:无限制。例如:年纪小的童生可能十二三岁,年纪大的,六七十岁的童生也不少,甚至在有些家里,爷爷和孙子可能都是童生。考公:年满十八周岁,基本在三十五周岁以下。

▲这是趋之若鹜的考公初衷吗

相比之下,或各有优劣,但年轻化应该是大势所趋。

报考初衷科考:往公了说,上辅君王、下安黎庶;往私了说,鱼跃龙门,光宗耀祖,升官发财,从此改变人生。如:“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考公:往公了说,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往私了说,实现人生的梦想与追求。

相比之下,二者区别,一目了然。

科目区别

科考:不同朝代的科举考试科目有所差别。

例如:唐朝常设科目主要有策问、明经(经义)、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

到了宋代,主要以经义、策问、诗赋等为主。

到了明清时期,只有经义一门,即:考八股文和试帖等。

▲科考现场

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主要围绕“四书五经”取题,考生展开议论,但在结构和字数上都有一定的限制,如:句法要求排偶等。

试贴:就是试卷上抄录一段经文,并用纸盖住经文的一部分,只留中间一行,然后由考生填补上下文。

自此,热衷科举的士子,只学“四书五经”,其他皆为“杂堸”。

又因“四书五经”,“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都是儒家经典,从而儒学成为了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甚至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对此,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焚书坑儒)。”

▲考公学习

到了后来,科举制本身的弊病更是越演越烈,如:舞弊现象。也因此,历时长达1300年的科举制度,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便走到了尽头。期间,大约录取了10万名进士,600多名状元,

考公:主要有两科,即: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

这两科,其实与科考也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地方,只不过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如:数量关系、言语理解、文字表达、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等。这点,要比科考高出太多。

也就是说,考公录取的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比科考录取的人才的综合能力要强出太多,其实用性也要强出许多。

只不过,科考的竞争力和难度,要比考公大的多,毕竟科考录取的是一步到位的官员,而考公录取的是仕途起步的工作人员。

又因,古代和现代的社会环境大不相同,若说考公越来越像科考,是很不恰当的。

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5
历史爱好者祥子

历史爱好者祥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