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1]哪些习惯可致结肠癌?[J].上海预防医学,2012,24(10):579.
[1]刘慧.5个健康习惯降低肠癌风险[J].人人健康,2014,(22):63.
“老李这辈子最怕的,就是哪天自己拖了家里的后腿,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一个习惯让这事成真了。”

52岁的李建国是个普普通通的货车司机,家住河北一个小县城,跑长途运输已经快20年了。
2023年6月,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他像往常一样从外地拉了一车货回来,车停在院子里,卸货时满头大汗。
妻子张丽在屋里喊他进来喝口水,他摆摆手说:“忙完再说。”
这就是李建国的生活,忙碌、简单,连轴转的工作让他很少有时间顾得上自己。
家里两个孩子,一个刚上大学,一个还在读高中,日子过得紧巴巴,他总觉得自己得再多跑几趟,才能让一家人过得舒坦点。

李建国年轻时身体结实得很,跑长途从来不觉得累,可最近两年,他渐渐觉得有些不对劲。
起初是肚子偶尔胀胀的,像吃了不消化东西,他没当回事,以为是跑车路上饮食不规律闹的。
毕竟,他常年在外头吃饭,不是路边摊的炒面就是服务区的快餐,回家后也懒得自己做饭,冰箱里塞满了剩菜剩饭,有时一放就是好几天。
他喜欢吃肉,尤其是红烧肉,张丽每次做好,他就多吃几碗,剩下的塞进冰箱,下次热一热接着吃。

家里还有一堆腌制的咸菜和腊肉,都是他老家带来的特产,放冰箱里能吃上半年,他觉得这些东西味道好,又省事。
2024年初,胀肚子的感觉越来越频繁,有时还隐隐作痛。他开始以为是胃出了问题,去药店买了点胃药,吃下去也没啥用。
3月的一天,他在高速路上开车,突然肚子疼得直冒冷汗,疼得他不得不靠边停下,缓了半小时才缓过来。
他咬咬牙,硬是把货送到地方,回家后跟张丽念叨了几句。张丽劝他去医院看看,他却摆手:“哪有时间,忍忍就过去了。”

可接下来几个月,情况越来越糟,他晚上睡觉时常被疼醒,大便次数也多了起来,有时还带点血丝。他不好意思跟家里人说,觉得自己一个大男人,这点小毛病不算啥。
到了2024年10月,李建国实在扛不住了。那天他送完货回到家,刚进门就觉得一阵头晕,腿一软摔在地上。
张丽吓得赶紧叫了邻居,把他送到县医院。医生一听他的症状,皱着眉头开了检查单。
第二天,检查结果陆续出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12.5×10⁹/L(正常范围4-10×10⁹/L),血红蛋白110g/L(正常男性120-160g/L),C反应蛋白38mg/L(正常小于10mg/L),癌胚抗原(CEA)水平高达25ng/mL(正常小于5ng/mL)。

医生又安排了腹部CT,结果显示结肠部位有肿块阴影,边界不清。
最终,结肠镜检查确诊——结肠癌,中期偏晚,肿瘤直径约4.5厘米,已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检查当天,李建国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盯着天花板一句话不说。张丽在旁边抹眼泪,问医生:“怎么会这样?他平时也没啥大毛病啊。”
医生翻看了他的病历,又问了些生活习惯,叹了口气说:“像他这样的情况,我见得太多了。
肠癌这病,拖不得,平时不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真能要命。

你看看他说的,平时吃饭凑合,冰箱里那些放了好几天的剩菜还不舍得扔,热热继续吃,还有腌制品、加工肉。
这些东西吃多了,真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可能就是帮凶啊!”
医生顿了顿,语重心长地说:“早点检查,早点改掉这些习惯,或许还不至于走到这一步。可惜啊,现在查出来,咱们只能尽力治疗了。”
冰箱里的“隐形威胁”:剩菜、腌制品和加工肉怎么成了健康隐患?很多人觉得冰箱是个“万能保鲜箱”,剩菜往里一塞,下顿热热还能吃,既方便又省事。可实际上,食物放久了,哪怕是在冰箱里,也不是完全安全的。

剩菜存放超过48小时,细菌就开始滋生,尤其是李建国这样把菜放了好几天的习惯,更容易出问题。
研究表明,食物在4℃冷藏环境下,常见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繁殖速度会变慢,但不会完全停止。
如果剩菜反复加热,里面的营养成分会流失,还可能产生亚硝酸盐这种致癌物。
亚硝酸盐在胃酸作用下,能转变成亚硝胺,长期累积下来,对肠道黏膜的刺激不容小觑。
再说腌制品和加工肉,像咸菜、腊肉这些东西,味道虽好,可盐分和防腐剂含量高得吓人。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就把加工肉类列为1类致癌物,意思是证据确凿,吃多了真会增加肠癌风险。
一份2023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每天多吃50克加工肉(差不多两片火腿的量),结直肠癌风险就上升18%。
为啥?因为这些食物里往往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再加上高温烹饪时产生的杂环胺,肠道长期接触这些东西,细胞就容易出乱子。
医生常说,冰箱不是保险箱,放进去的东西该扔就得扔,别舍不得。

肠癌,也就是结直肠癌,主要发生在结肠和直肠部位,是消化系统里常见的恶性肿瘤。
2024年全球统计数据表明,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里排第三,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90万。
中国的情况也不乐观,发病率过去20年翻了一倍,尤其在城市里,40岁以上人群查出这病的越来越多。
发病原因复杂,跟遗传有一定关系,但更多是生活方式惹的祸。

饮食上,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习惯是头号“推手”,像李建国这样爱吃红烧肉、不爱吃菜的人,肠道负担本来就重,再加上久放的剩菜和腌制品,风险自然翻倍。
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肚子胀、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这些信号,很多人不当回事。
可到了中期,像李建国这样疼得受不了,或者查出肿瘤已经长到4厘米以上,治疗难度就大了。
专家提醒,50岁以上的人最好每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哪怕没啥症状,也能揪出隐患。数据显示,早期肠癌5年存活率能到90%,晚期却不到20%,拖不得。

肠癌不是一天两天长出来的,而是肠道黏膜细胞一步步变坏的过程。
剩菜久放产生的亚硝酸盐、腌制品里的高盐和防腐剂、加工肉里的化学添加物,这些东西对肠道来说都是“慢性毒药”。
具体咋回事呢?肠道黏膜有个保护层,平时能挡住细菌和有害物质。可这些东西吃多了,黏膜就容易发炎,时间长了,细胞DNA损伤就多了起来,正常细胞可能变成癌细胞。
有个专业词叫“慢性炎症”,就是肠道长期受刺激,免疫系统忙不过来,反而帮倒忙,促进了肿瘤生长。

2023年《柳叶刀》上的一篇研究指出,长期吃高盐腌制食品的人,肠道菌群会失调,好菌少了,坏菌多了,肠道环境一团糟,癌变风险自然高。
还有,肉类在肠道消化时会产生硫化氢,这东西多了对肠壁也有毒性。医生常叮嘱,冰箱里的剩菜最好24小时内吃完,腌制品和加工肉尽量少碰,肠子可受不了这折腾。
防肠癌的“简单招数”:管住嘴还能咋做?要防肠癌,改生活习惯是关键。第一步就是管住嘴,剩菜别超过两天,腌制品和加工肉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多吃点新鲜蔬菜水果。

膳食纤维这东西很重要,能加快肠道蠕动,把有害物质尽快排出去。
一份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说,每天吃25-30克膳食纤维(相当于半斤青菜加一个苹果),肠癌风险能降15%-20%。
第二步是多动,别老坐着,像李建国这样跑车一坐一天的,下了车最好走走,运动能让肠道更活跃。 除了吃和动,定期检查也少不了。
结肠镜虽然听着吓人,但发现早期病变的效果特别好,4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家里有人得过肠癌的,最好5-10年查一次。

还有个简单法子,观察大便,颜色、形状、频率有啥不对劲,赶紧去医院,别拖。
医生常说,肠癌这病,防比治划算多了,冰箱里那几样东西少碰点,日子照样能过得好。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文中人名均为化名,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