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冲,崔建.非诺贝特对糖尿病血管保护机制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24,31(06):657-663.DOI:10.19526/j.cnki.1005-8915.20240613.
[1]王靛.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影响[J].中国卫生工程学,2024,23(06):849-850+853.DOI:10.19937/j.issn.1671-4199.2024.06.041.
48岁的李建国是个货车司机,常年在外跑长途,风吹日晒是家常便饭。

2021年6月,他从河北拉了一车货到江苏,路上照旧吃着路边摊的烧烤和大碗面,晚上就睡在驾驶室的简易床上。
他身材壮实,1米7出头的个子,体重却有85公斤,腰围粗得连裤子都得特意买大一号。
家里人总说他得管管身子,可他总笑呵呵地回:“跑车的人哪有不胖的,开车累,得多吃点。”
那年夏天,他觉得自己比往常容易累,身上总有点不得劲儿,尤其是吃完油腻的东西后,肚子老是胀胀的。他没当回事,以为是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

7月初,李建国回老家探亲,顺道去镇上诊所量了个血压,顺便查了血。
结果出来,诊所大夫皱着眉说他的血脂偏高,三酰甘油(甘油三酯)达到2.8毫摩尔/升,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1.7毫摩尔/升)。
大夫开了张单子,建议他吃点药调一调,还叮嘱少吃肥肉,多走走。李建国拿着药方,去了药店,买了盒非诺贝特。
药店伙计说这药管血脂效果好,吃上一个月就能见效。他没多问,回家就按说明书开始吃,每天一粒,饭后吞下去。
起初几天,他觉得还行,胃口没啥变化,就是偶尔有点恶心,吃饭不太香。

他以为是夏天太热,没胃口,也没往药上想。到了7月中旬,他跑了一趟山东,回来后整个人蔫了。
晚上吃完一碗卤肉面,肚子开始隐隐作痛,像有根绳子勒着。
他躺在床上,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可半夜疼得更厉害了,额头冒冷汗,连坐都坐不起来。
家里人看他脸色发白,赶紧开车把他送到县医院。
急诊室的医生接诊后,问了他几句,发现他疼得话都说不连贯。医生摸了摸他的肚子,发现上腹部硬邦邦的,按下去他就喊疼。护士赶紧抽了血,又安排了B超和CT。

检查结果陆续出来:血清淀粉酶1780单位/升(正常范围40-140单位/升),血清脂肪酶960单位/升(正常<190单位/升),甘油三酯飙升到5.6毫摩尔/升,血钙1.8毫摩尔/升(正常2.1-2.6毫摩尔/升),白细胞计数16×10⁹/升(正常4-10×10⁹/升),C反应蛋白42毫克/升(正常<10毫克/升)。
B超显示胰腺明显肿大,边界模糊,CT上还能看到胰腺周围有液体渗出。
医生一看数据,眉头紧锁,初步诊断是急性胰腺炎,而且情况不轻。
住院后,李建国被推进了病房,挂上了输液瓶,医生给他开了禁食令,只能靠营养液撑着。

第二天,主治医生拿着化验单过来,问他最近吃了啥药。李建国喘着气说:“就吃了非诺贝特,调血脂的,吃了不到一个月。”
医生听完,沉默了一会儿,又问他平时喝酒吗,吃得多不多。
李建国摇摇头,说自己不喝酒,饭量倒是大,尤其是跑长途时,顿顿离不开肉。
医生点点头,把检查结果摊开,跟他说:“你这胰腺炎来得急,血脂高是诱因之一,但非诺贝特可能也脱不了干系。这药有些副作用,用得不当,容易伤胰腺。”

接下来的几天,李建国疼得睡不着,吃不了东西,整个人瘦了一圈。医生每天查房,盯着他的化验单看,血里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慢慢降下来,可胰腺的炎症还没完全消。
到了第五天,医生把他叫到办公室,语气有点重:“你这病,不能光看血脂高就随便吃药。非诺贝特不是人人都适合,得查清楚身体情况。
你这甘油三酯高得离谱,胰腺早就有点问题了,吃药反而成了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李建国听完,愣在那里,半天没吭声。
检查结果摆在眼前,医生指着CT片子说,胰腺周围的渗出液说明炎症已经扩散,如果再晚点来,可能会发展成坏死性胰腺炎,甚至危及性命。

可这场病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恶化的?医生也很无奈:“无知有时候比疾病本身更可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建国这个病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又该如何预防?
血脂高引发的“隐形炸弹”血脂高,听起来好像只是体检单上的一个小数字,但它背后藏着不少风险。像李建国这样,甘油三酯(三酰甘油)超标到5.6毫摩尔/升,已经不是普通的“偏高”了。
正常人的甘油三酯应该控制在1.7毫摩尔/升以下,一旦超过3.4毫摩尔/升,就得警惕急性胰腺炎的可能。

为什么?因为血液里过多的脂肪颗粒会堵塞胰腺的小血管,造成局部缺氧,再加上脂肪分解时释放的游离脂肪酸,会直接刺激胰腺发炎。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高甘油三酯血症诱发的急性胰腺炎”。数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10%的急性胰腺炎病例跟这个有关,尤其在40-60岁的中年人里更常见。
李建国的情况就是个例子。他跑长途,饮食不规律,顿顿大鱼大肉,身体早就攒了一堆“油”。
这些油不光堆在腰上,还跑进了血液,慢慢把甘油三酯推到了危险线。

医生查他的血钙时,发现只有1.8毫摩尔/升,比正常值低了不少。这是因为血液里过多的脂肪酸会跟钙结合,形成“皂化斑”,进一步加重胰腺损伤。
这种连锁反应,就像一颗隐形炸弹,埋在身体里等着引爆。而非诺贝特这颗“药引子”,可能不小心点了火。
非诺贝特:救命药还是“双刃剑”?非诺贝特是个常见的降脂药,属于贝特类药物,主要通过加速脂肪分解、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来调节血脂。
对不少血脂高的人来说,它确实管用,比如临床研究显示,服用非诺贝特4-6周后,甘油三酯平均能下降20%-50%。

可这药不是万能的,用不好反而会惹麻烦。李建国吃了不到一个月,就出了事,这跟药物的副作用脱不了干系。
说明书上写得清楚,非诺贝特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甚至罕见情况下诱发胰腺炎。
国外有研究统计,服用贝特类药物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大概在0.1%-0.5%之间,虽然不高,但对特定人群来说,风险可不小。
为啥会这样?医生解释,非诺贝特在分解脂肪时,会让血液里的游离脂肪酸短暂增多。如果胰腺本身就不太健康,比如已经有点炎症或者脂肪堆积,这时候再加一把火,就容易失控。

李建国的检查结果里,血清脂肪酶高达960单位/升,远超正常值,说明胰腺已经不堪重负。
专家建议,像他这样甘油三酯本来就高的人,贸然用药前最好先做个全面检查,比如测测胰腺功能、肝功能,再看看有没有胆结石这些潜在问题。
否则,药没治好血脂,反而把胰腺推下了悬崖。
胰腺炎:从肚子疼到性命攸关急性胰腺炎不是小病,它来得快,变化也快。李建国刚开始只是肚子胀,后来疼得满头冷汗,这就是典型的症状。医学上,急性胰腺炎分轻型和重型两种。

轻型的,胰腺只是有点水肿,休息几天就能好;重型的,胰腺会坏死,甚至波及全身器官。数据显示,约20%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会发展成重症,死亡率能达到10%-30%。
李建国的血清淀粉酶1780单位/升、CT上胰腺肿大伴渗出液,说明他的病已经不算轻了。
胰腺是个“干活不吭声”的器官,平时负责分泌消化酶帮着分解食物,还得调节血糖。可一旦发炎,这些消化酶就会“倒戈”,开始消化胰腺自己,导致组织破坏。
医生说,李建国疼得厉害,是因为炎症刺激了腹膜,渗出液还可能压迫周围神经。白细胞计数16×10⁹/升、C反应蛋白42毫克/升,这些指标都在喊着“身体有大麻烦”。

更要命的是,高甘油三酯诱发的胰腺炎恢复起来比普通类型慢,因为血脂不降下去,胰腺就没得消停。
这场病怎么防?专家提醒,血脂高的人别光想着吃药,生活方式得先改。
少吃油腻,多动动,体重降下来,甘油三酯自然会跟着掉。李建国那样的饮食习惯,每天油水厚厚的饭菜,胰腺早晚扛不住。
至于非诺贝特,不是不能吃,但得在医生指导下用,查清楚身体底子再下手。胰腺炎这事儿,说到底,还是得多个心眼,别让无知成了健康的“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