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凤凰山下,有一群“双一流”大学的青年学生,心向偏远山区,心系乡村教育。
一年前,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7名首届“优师计划”(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师范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讲述入学以来的学习收获,表达毕业后扎根乡村教书育人的青春梦想。
教师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勉励他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一封回信,字字千钧。
“优师计划”师范生是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的生力军。他们进入大学学习,毕业后将“自讨苦吃”,到中西部地区任教,成为一批批孩子的引路人。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
在这个特殊日子,“优师计划”师范生们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字里行间的殷殷牵挂和谆谆嘱托。一年来,他们刻苦学习、苦练本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暑假还到中西部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实习,点亮大山孩子的读书灯,也更加坚定了服务乡村教育、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
写信的“优师计划”师范生代表。
一座屹立的灯塔
“作为‘优师计划’的探路者,我们有时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难免会忐忑不安。”来自贵州省岑巩县的熊国锦是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入读地理科学专业,“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一直是他和同学讨论的焦点话题。
2022年7月,熊国锦和6名“优师计划”师范生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讲述了立志从教的初心和入学以来的学习收获,表达了毕业后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决心。
两个月后,总书记回信了,希望他们继续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优师计划”师范生熊国锦。
“总书记的回信就像一座屹立的灯塔,照亮了我们的前行路,并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回忆起一年前看到回信时,熊国锦依然激动不已,认为“总书记和蔼可亲的回信,是对‘优师计划’师范生的极大肯定和鼓励”。
两年前,国家正式启动“优师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原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
暑假期间,师范生们分赴各地开展支教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是“四有”好老师首倡地、“优师计划”先行地。2021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向全国招录了1800名本科定向就业师范生,并集中在珠海培养,为有志于乡村教育的青年人提供时代舞台。
收信一年来,“优师计划”师范生们愈加笃定自信,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
“优师计划”师范生王旻昱(左)。
物理学专业学生王旻昱面对基础物理实验课,感到“两眼一抹黑”,这反倒激发起一股劲——学不好就教不好。所以,她必须反复琢磨实验原理,练习实验技能,课上专注地听,课下坚持复习和总结,总之不弄懂不罢休。
“以前不了解科研,觉得跟师范生无关,但现在不一样了。”英语专业学生王琼雨和4名同学组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调研团队,探究新教师如何缩短入职初期教学成长时间的问题,尝到了以科研方法推动教育改革的甜头。
收信一年来,“优师计划”师范生们交出了一份答卷——
今年上半年,7名写信学生全部获学业奖学金,其中有1人还获国家奖学金。暑假期间,336名“优师计划”师范生分赴四川、云南、广西、甘肃、青海等18个地方开展支教实践,让更多大山孩子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
为乡村孩子“撑伞”
成为乡村教师,是这群“00后”大学生的青春梦想。
“优师计划”师范生张然。
小时候,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张然常“埋怨”母亲没时间陪伴她。她的母亲是一名乡村教师,会骄傲地“炫耀”学生送的小手工纪念品,这也让她产生了“误解”——母亲喜欢的是学生,而不是自己。直到报考“优师计划”后,张然才突然理解了母亲的骄傲,立志像胡杨树一样扎根新疆。
“优师计划”师范生肖珂的外公送了她一本笔记本,上面写满了朴实的心里话。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持之以恒,为乡村教育作好贡献”……肖珂,一个成长在成都的女孩,同样渴望成为一名乡村教师。30年前,她的外公在一所建在山坡上的乡村学校任教,一个人带3个班、教5门课,期待改变大山孩子的命运。外公赠送肖珂的一本笔记本上,写满了朴实的心里话,慢慢在她心中埋下了追梦的种子。
这群立志到乡村任教的青年大学生,大多是“淋过雨的人”,也更懂得为人撑伞的价值。
“优师计划”师范生杨皓博。
“我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努力弥补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在四川的闭塞乡村里,物理学专业学生杨皓博度过了难忘的小学阶段。12岁那年,父母将他送到绵阳接受城市教育,而在真切感受到城乡教育差距后,他决定报考“优师计划”,回到偏远地区,改变乡村教育面貌。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彭雪来自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高中时,一名数学老师从陕西跨越千里来到贵州任教,改变了彭雪的人生方向,让她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他曾是我的引路人,现在我也要成为山里孩子的引路人。”她说。
好老师甘当“铺路石”,做学生的“引路人”。“优师计划”师范生们将到偏远地区贡献青春,努力让教育的光照亮更多山区孩子的人生路。
青春之花正绽放
这群“00后”大学生来到偏远乡村实习,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今年7月,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第一中学,首次站上三尺讲台,肖珂安排了一堂关于梦想的班会课。
“优师计划”师范生肖珂在班会课上和同学们聊梦想。
她惊讶地发现,困扰他们的不是“实现梦想”,而是“不敢有梦想”。在肖珂的不断鼓励下,学生才逐渐放下胆怯,大胆开口:“我还没见过大海,想当一名船长”“我想去大山外面学厨艺,再回到家乡开饭店”“我很瘦弱,但想当一名警察”……
“梦想,首先要敢想。”这一堂特殊的班会课后,学生们在懂得了脚踏实地的同时,也学会了仰望星空,憧憬未来。
教师是筑梦人,是学生追梦、圆梦的引路人。
“优师计划”师范生李若雨。
“一个细小安排,一次简单鼓励,都能改变一个孩子。”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支教时,英语专业的李若雨发现有个学生总是独来独往,怯于交流,便经常找她聊天,还特意在班级联欢会上给她安排了“小主持人”任务。有一天,学生突然跑过来说:“老师,我一直都没有朋友,但我现在特别想和你们交朋友!”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呼唤,正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
“我们给总书记写信,也是想让更多人加入我们。”熊国锦说,今年北京师范大学新生中有“五朵金花”,全都来自他的高中母校,其中4人入读“优师计划”。正因受到熊国锦在高中母校分享教育初心故事的感染,让她们毅然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来到原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黄平县时,熊国锦在一所中学当了回临时班主任。他每天定期和学生谈心,答疑解惑。临别之际,有学生递给他一封信:“好老师的言行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为你,我也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青春之花,正在乡村绽放。
【采写】南方+记者 姚昱旸 黄锦辉 吴少敏
【编导】南方+记者张梓望 许舒智 姚昱旸
【摄影】南方+记者许舒智
【剪辑】南方+记者徐昊
【设计】吴颖岚 谭唯
【运营】尤立川 丁晓然 钟金秀 叶永康
【统筹】吴少敏 张由琼 胡良光 张西陆 李细华
【策划】徐林 曹斯 王海军
【开栏的话】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各行业、各领域、各群体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关怀厚爱转化为巨大热情、强大动力,纷纷投身大湾区建设,并给总书记写信汇报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表达建功大湾区、奋进新时代的抱负与决心。
见字如晤,纸短情长。总书记以回信的独特方式,饱含深情与大湾区人话情谊、谈信念、说奋斗,勉励大家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建设好大湾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今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策划推出“湾区人 展信佳”系列融媒报道,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和湾区人的书信故事。敬请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