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经人介绍,我来到老胡先生家做保姆。那时他七十岁,因为膝盖不好,需要人照顾。第一次见面,他正在书房练字,听到脚步声,头也不抬地说了句:“请坐。” 那儒雅的气质,满屋的书香,一下子就打动了我。老胡先生退休前是位语文老师,说话总是温文尔雅,从不摆架子。他待我如家人,我也把他当作父亲般敬重。
十年里,我们就像一家人。每天早上,我会为他熬一碗皮蛋瘦肉粥;午后,他教我写毛笔字,虽然我总是写得歪歪扭扭,但他从不嫌弃,反而耐心地纠正我的握笔姿势;晚上,我们一起看电视,聊聊家长里短。有时候,老胡先生夜里会心绞痛发作,我就握着他的手,陪他到天明。
记得有一次,我正弯腰擦地板,突然腰部一阵剧痛,动弹不得。老胡先生见状,急得直跺脚:“快别动!我这就给明子打电话,你先去医院!”我咬着牙说:“不用了,我休息一下就好,您膝盖不好,我走了谁照顾您?”他一听,更着急了,强塞给我一叠钱:“糊涂!身体要紧,我这老骨头死不了!快去看病!”那一叠钱,我数了数,整整一万块。在他的坚持下,我去了医院,检查结果是椎间盘突出,需要住院治疗。老胡先生坐着轮椅来看我,老泪纵横地说:“都怪我没用,害你累成这样。”我安慰他:“胡叔,您别这么说,我这毛病早就有了,跟您没关系。”
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我去医院没多久,他就 peacefully 的走了。走得很安详,就像他常说的那样:“睡一觉就去了,多好。”追悼会上,我望着他安详的面容,十年来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不禁潸然泪下。
老胡先生的儿子胡明,就是当初那个常来看望他的青年,如今也已人到中年。他将一个信封递给我,说:“阿姨,这是父亲生前留给您的信和银行卡。您先别急着打开,等我走后再看吧。”我点点头,小心翼翼地将信封放进口袋。送走胡明后,我打开了信封。信是用毛笔写的,字迹遒劲有力:
“阿芳:十年光阴,承蒙照料。你待我如父,我亦视你为女。这些年多亏有你陪伴,让我的晚年不觉寂寞。今将些许薄资相赠,望你今后莫要再为生计奔波,好生将养身体……”
信封里还有一张银行卡,里面存着十万块钱。读着信,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我知道,老胡先生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我:别再辛苦打工了,好好养身体吧。
老胡先生的善良和真诚,让我想起了我曾经遇到的另一位老人,王奶奶。王奶奶独居多年,子女都在国外。我每周都会去看望她,陪她聊天,帮她做些家务。王奶奶总是说:“小芳啊,你真是个好孩子,要不是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王奶奶生病住院,我每天下班后都去医院陪她。她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小芳,谢谢你这些年的照顾,我没什么可报答你的,就把这块玉佩送给你吧。”那块玉佩虽然不值多少钱,却代表了王奶奶对我的一片心意。
我还想起我邻居李阿姨的故事。李阿姨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她一个人在家照顾孙子。有一次,李阿姨的孙子突发高烧,她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正好在家,听到动静就赶紧过去帮忙,抱着孩子去了医院。后来,李阿姨逢人就夸我:“多亏了小芳,要不是她,我的孙子就危险了。”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无价的。你付出真心,就会收获真心。就像老胡先生,他用他的方式回报了我十年的陪伴。这不仅仅是十万块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真情。
微风拂过,墓碑前的野花轻轻摇曳。我仿佛看见老胡先生还坐在藤椅上,笑眯眯地翻着他的线装书。我轻声对他说:“胡叔,我答应您,每年清明、春节还有您的生日,我都会来陪您说说话。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保重身体的。”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真情,缺少的是愿意真诚付出的人。当你以真心待人时,你也会收获真情。正如老胡先生用他的离别礼物告诉我的:真诚的心意,永远都不会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