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三国演义》,整个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都被安排了这种小人物逆袭的设定。在东汉那个时代,是没有什么平民英雄逆袭故事的,掌握了知识与话语权的大家族,不喜欢这种故事,这就构成了史书里边的评价标准。
我举个例子,刘备这个乱世枭雄,在少年时代就没有了父亲,跟着母亲织席贩履为生,这种出身就算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也是妥妥的底层啊。
他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他的呢?我们看一下《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指着一棵大树说,我以后乘坐的车上,车盖一定有树冠这么大。叔叔子敬连忙说,别乱说话啊,这样容易灭门。
那种想突破阶级壁垒的少年人心性,跟已经屈服于社会现实的中年人的世故之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是陈寿的《三国志》给刘备起源的故事,其中已经暗含了,封建大族的士大夫,对刘备这种底层百姓的评语,你呀,就是个来惹祸的家伙。
但是几百年后,到了宋朝,看这种底层逆袭的故事,角度就变化了,从轻蔑变成了赞扬,再变成身份认同,产生了:”大丈夫当生如是也”的情绪。这就是罗贯中,让读者产生共鸣的小人物设定。
关羽呢,正史中说他是逃犯,没交代背景出身,估计也不是什么大家族。三国演义里呢,就直接安排关羽推着小车出场,扮演了一个无证摊贩,被保安追着四处跑的这种形象。这是一个落难的江湖好汉呐。
张飞在史书中没有交代出身,三国演义就帮他设定为一个乡村土财主,这样方便他安排桃园结义的场地呀,不然总不能三个大英雄,在路边的小酒馆结义吧?虽然张飞的田庄是在卖酒杀猪赚的,但是这种身份,在传统中国的社会上也上不了台面,如果张飞没有主角光环护体,那跟水浒传里面,被鲁智深痛殴的镇关西,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可以说主角团的三人,都是社会中下层的设定,这非常符合读者群体的身份背景,很容易让听众产生亲切感,容易带入,这样共情起来就相对容易。
而为了配合这种设定,罗贯中甚至把其他人的出身设定,也都重新的调整了一下,比如说诸葛亮,在史书上诸葛亮,妥妥的是世家子弟的身份,跟刘关张的社会阶层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三国演义》,有意把它写成是一个村书,这样一写,认同感就起来了,甚至变成后世,所有落魄文人的精神寄托,每个人都想变成卧龙啊,或者自以为自己就是卧龙了,这也造就了无数,事后诸葛亮的键盘侠,这是后话了。
《三国演义》从这些小人物逆袭的设定开始,就已经不再是冰冷的现实,而是每个读者,都想突破却又不能突破的共情难关。这些设定完成以后,再来安排人际关系就水到渠成了。
既然设定了刘备集团是好人,是小人物,那谁是坏人呢?小说里的反面人物就是那些贵族啊,袁绍袁术家里四世三公,自然就把他们写的很愚蠢。而周瑜呢,名门之后,而且还品味高雅,那就把他写成一个机关算尽,最终送了性命的富二代吧,司马懿呢,家族出身更是显赫,还获得了最终胜利,那么就送给他一个虚伪的标签了。
这样一来,三国演义的整体故事,就能丝丝入扣了。这些人物的设定虽然有些刻意,但是基本上还能符合历史的原型,让人挑不出什么太大的毛病,于是就信以为真了。
当然,被老罗抹黑抹得最惨的人就是曹操喽,前期的董卓。虽然非常坏呀,但是死的早啊,后期的司马懿还不够坏呀,而且登场太晚了,还撑不起全部的情节啊。能够撑起整部书读者情绪的,就只有大反派曹操喽,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曹操,你都得承认的说,三国演义最精彩的情节,曹操基本占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