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世凯波澜起伏的人生轨迹中,有两位对其崛起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重要人物。其一为李鸿章,作为淮军的领军人物,在晚清军政格局中颇具影响力;其二则是满洲亲贵荣禄,于清廷统治阶层占据重要地位。若缺失此二人的推举与擢升,袁世凯恐难踏上飞黄腾达之路。而鲜为大众所熟知的是,在袁世凯的人生历程里,实则还有一股特殊力量扮演了“恩助者”角色,这便是曾给中国带来沉重灾难、臭名昭著的八国联军。
【袁世凯眼光独到懂得自保】
甲午战争尘埃落定后,李鸿章历经二十载苦心经营的淮军集团骤然瓦解。彼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洲高层敏锐洞察到,此乃扭转兵权格局之绝佳契机,遂决意从汉族官员手中重新掌控军事指挥权。
基于此情形,清政府特设立“督办军务处”,旨在编练一支直属朝廷的新型军队。荣禄,因其深受慈禧太后的高度信任,且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故而被委以负责编练新军这一重要使命。
自督办军务处设立后,经荣禄举荐,袁世凯得以跻身这一核心机构。然而,于诸多满洲亲贵及位高权重者而言,袁世凯彼时资历尚浅、影响力有限,在该机构决策过程中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袁世凯凭借其卓越才能获致赞誉,此亦为其得以于天津小站主持练兵之缘由。然而,鉴于袁世凯身为汉族,清廷基于民族因素考量,对其信任存在一定保留。故而,清廷特意遴选一批八旗精锐之士,遣往天津武备学堂深造,同时委派满族官员荫昌负责,以严密监视袁世凯的各项行动。
袁世凯彼时处境颇为窘迫,局势于其极为不利。他深知,欲成就宏图伟业,必得仰仗荣禄这一关键倚仗。而荣禄亦洞察时势,明晰若要培育专属军事力量,强化中央集权统治,袁世凯这类具备卓越才能却根基未稳的汉族官僚,实乃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
从军事才能的维度审视,袁世凯堪称卓越。荣禄曾亲赴小站进行检阅,对袁世凯所展现出的军事成果给予高度认可。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荣禄与袁世凯在无形中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宛如同乘一舟,命运相连。
在荣禄的庇护之下,于后续若干政治风波之际,袁世凯凭借荣禄的助力,成功抵御了满洲亲贵的冲击。在此期间,袁世凯不仅稳固了于小站的立足根基,同时初步搭建起自身的创业班底。
在势力尚显薄弱之际,袁世凯深知,唯有攀附荣禄,方可维系自身的功名利禄。出于向荣禄表忠心之目的,袁世凯经深思熟虑,向朝廷建言,于京畿区域整合军事力量,将分散的各路军队统一编组成“武卫军”这一集团军。
武卫军编为五营,其中,左军统帅为宋庆;右军以袁世凯执掌;董福祥统辖后军;前军由聂士成率领;中军则由荣禄亲自统领。
袁世凯此举堪称精妙,其主动将麾下陆军纳入武卫军编制,使之直接归荣禄统辖。经此举措,荣禄对袁世凯的信任度大幅提升,将其视为心腹。旋即,袁世凯所率新陆军规模得以拓展,兵力扩充至万余人。
【侥幸逃过一劫】
依托荣禄这一有力奥援,袁世凯仕途顺遂、平步青云。光绪二十五年,义和团运动于山东境内骤然兴起。彼时,山东巡抚毓贤能力平庸,致使义和团势力迅速在全省扩散。面对山东日益严峻之局势,袁世凯把握契机,向荣禄建言献策,呈递颇具可行性之方略。
荣禄对袁世凯的才能予以高度认可,旋即举荐其担任山东巡抚之职,旨在有效镇压义和团运动。此任命之于袁世凯,可谓影响深远。在此之前,袁世凯仅为一介赳赳武夫,然而,凭借此次任命,他成功实现身份转变,成为执掌一方的封疆大吏。而这一转变,无疑为日后北洋集团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袁世凯初始意图为凭借山东巡抚这一职位,拓展自身政治势力范围。然而,出乎其预料的是,最终所获成效远超预期,收益颇丰。
在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率先向天津发起进攻,旋即挥师进逼北京。彼时,清廷军事力量的主体为武卫军,其由荣禄统辖。然而,这支被清廷奉为精锐之师的武装力量,在八国联军面前,军事效能低下,毫无抵御之力,双方实力悬殊,差距显著。
庚子事变之际,武卫军步淮军后尘,组建未久便宣告覆灭。彼时,袁世凯所部武卫右军因奉调山东,执行镇压义和团之任务,从而意外幸免于难。
尽管历史既定事实难以更改,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进行合理的情景推演具有重要意义。以袁世凯为例,若八国联军进犯天津之际,袁世凯身处该地,基于其职责所在,他必然需要采取军事对抗行动。然而,就当时的军事力量对比而言,袁世凯所部实难与八国联军相抗衡。在此情形下,其最终结局大致可归结为两类:一则为秉持爱国之志,尽忠殉国;二则极有可能被八国联军列为引发事端的首要责任人之一。
无论处于何种情境,袁世凯及其麾下的武卫右军,皆难以避免走向覆灭的结局。从历史发展脉络观之,光绪二十五年袁世凯获任山东督抚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北洋集团开启发展进程,更是使该集团成功规避了一场足以致其毁灭的重大危机。基于此,称八国联军为袁世凯的“大恩人”,实则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复杂的因果关联与历史走向。
京师与天津的武卫军遭受重创后,袁世凯麾下之军队,遂成为朝廷维系统治所不可或缺之倚仗。彼时,荣禄溘然长逝,袁世凯顺势承继其衣钵,获任直隶总督。此后数年,袁世凯着力编练,终成北洋六镇之军制格局。
在宣统朝初始阶段,袁世凯所统领的北洋集团于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彼时,其麾下直接掌控的军事力量,不仅涵盖了北洋六镇共计7万余名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而且袁世凯还将直隶地区的淮军各营加以系统整编,组建为“北洋巡防营”,这部分兵力多达10万余人。
此装备精良、具备现代化建制的军队,成为袁世凯日后颠覆清王朝统治的重要凭借,同时亦是其后来窃取革命成果,进而篡取国家最高统治权的关键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