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去世10天后,朱德得知其死讯,沉默良久说:你们这样做不对啊

历史典录 2022-10-26 15:25:02
前言

1974年6月底,生病多日的朱德躺在床上一脸愁容。他不是因为自己的病情烦恼,是因为他的儿子朱琦。

他与儿子这些天来一直电话联系,父子虽然见不上面,可也知道对方的情况。但不知为何这几天,朱德失去了儿子的消息,每次打电话都打不上。

朱德满面愁容,终于在10天之后,他得知了情况,可事实让他难以接受:儿子前些日子去世了。

这是怎么回事?为何儿子去世的消息要对朱老总隐瞒,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朱德

聚少离多的父子俩

1916年对于朱德来说是意义极不同的一年,这一年他从云南讲武堂请辞,转头加入到了反对袁世凯的队伍中去。

革命事业上朱德有了很大的转变,除此以外,朱德与妻子萧菊芳也拥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是个小男孩,刚生下来时眼睛非常亮,朱德夫妇二人看到这个孩子以后,真是心都快要化了。

对于这个孩子的喜爱,朱德表现得非常明显,自孩子出生以后,他总是围着孩子转。朱德发现孩子的右耳附近有一个细细的“栓马柱”,于是为他取了小名:保住,意为保住他们这个的生在乱世之中的小家。(大名为朱琦)

乱世之中每家每户的心愿都是如此,朱德也不例外。

因为加入了返袁的队伍,朱德回家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他的任务很多很重,只能是将孩子妻子安置在家中,等到任务结束再回来团聚。

萧菊芳

朱德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妻子只能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生活。可没想到,儿子的名字没能给家里带来好运,产子之后的四个月,萧菊芳染上了一种致命的热病。

朱德在得知情况以后,赶忙向家赶去,想着一定要带妻子去治病,可是没想到病情发作得太快了,等他回到家以后,妻子已经离世了。

萧菊芳的离世实在突然,朱德备受打击,一时间无法振作起来。

身边的人看到以后,赶忙劝说:萧菊芳的离开已经是事实,快开始新的生活吧,别忘了,还有个孩子呢。

这个提醒将沉浸在悲痛之中的朱德彻底唤醒,他整理了心情,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抚养。朱德原本想着自己养育孩子,可是上级委派给他的任务实在繁重,而且他时常需要上战场,很多时间都不能在家。

朱德的情况大家都看在眼里,为了他考虑,所有人都建议再找一个妻子,至少能帮他分担一些压力。

在大家的劝说之下,朱德认识了陈玉珍,这是朱德友人的堂妹,此人的思想进步,与朱德也非常聊得来。

朱德与陈玉珍

一来二去,朱德与陈玉珍在大家的撮合之下成了亲,原本不幸的家庭终于又完整了。

可惜好日子没有过了太久,夫妇二人被迫分开。

1922年,朱德深知留在这里根本无法实现光复祖国的愿望,于是再三思索之下,告诉妻子,他想要前往上海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妻子不是顽固不化的人,她思想开放,也足够了解丈夫,因此朱德在说出离家的想法以后,陈玉珍表示全力支持。

妻子让朱德放心去做想做的事,家里的一切包括儿子朱琦她都会照管好。

陈玉珍确实是个好女人,她的出现为朱德省下了很多的负担,朱德可以放心在前线干革命了。

妻子在家里守护好小家,丈夫在外保护大家。陈玉珍就这样一年一年地等着朱德,期间为了将朱琦抚养成人,陈玉珍付出了很多,她一个人做着很重的粗活,朱琦也在陈玉珍的精心照料下逐渐长大。

陈玉珍

陈玉珍虽然多年与丈夫分离,可对于丈夫做的事情依旧非常坚持,她教育孩子:你一定要像你的父亲一样,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都有贡献的大英雄。

在母亲的养育之下,小小年纪的朱琦虽几乎未见过父亲,可对他的敬佩丝毫不少,向父亲学习的理想在他心中慢慢扎根,爱国之心在那以后更是孕育而生。

朱琦长到17、18岁的时候辞别了母亲,离开了家,他想要像父亲一样去投身到革命中去,他也想要去往共产党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

陈母对于他的这一想法非常支持,出发之前更是亲手制作了一双鞋垫,希望他能一路平安。这双鞋垫包含着陈玉珍对朱琦浓浓的爱意,临行之母子俩眼含热泪紧紧相拥。

朱琦的想法很美好,可现实却没他想象的顺利,寻找共产党的路上,朱琦遇上了一支国民党军队,他们正在到处征兵。

年轻力壮的朱琦很快吸引了他们,征兵处采用拉壮丁的办法将朱琦硬生生地留了下来,朱琦想要挣脱,可在有精良武器装备的士兵面前,他显得弱小极了。

不得已,朱琦只能接受现实。不过好在参军没过几年,国民党与共产党签署了合作协议,全国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建成。

虽然不在共产党,但彼时国共两党已经统一目标,朱琦也无所谓哪个阵营了,只要能上阵打鬼子、报效祖国,哪里都可以。

“老朱,你儿子在国民党当兵”

同年8月,朱琦被上级派往了上海,即将参加淞沪战役。

朱琦知道战场上的形势与自己想象的绝对不一样,但不管结果如何,他都已经做好了准备,作为军人,就是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不愧是朱德之子,朱琦的勇敢实在让人佩服,但结果与他想象又发生了偏差,他没能上得了战场。

原来刚到上海的朱琦正在队伍中接受临行前的训练时,一位同志叫着他:“朱琦,有人找你。”

队伍中的战士们都非常好奇,就连上级也很是疑惑,这个士兵在这里应该没有认识的人才对,究竟是谁找他呢?

朱德

大家不解地看着朱琦,可他本人也同样疑惑。得到上级的允许以后,朱琦随着前来找他的同志来到了一间屋子里。他好奇地向屋里看去,但大失所望,屋里没人。

战士叮嘱道:在这里稍等片刻,一会儿就会有人来。

这一连串的神秘举动将朱琦彻底搞蒙了,他开始了担心起来,莫非是自己做了什么错事,上级要处理他,

朱琦的心情随着等待时间的增加,躁动起来。他紧张地时不时看着外边,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人找他。

等了一会儿以后,屋外终于来人了,朱琦站起来紧张地盯着外面。可是进来的人他从来没见过,朱琦想着会不会是哪位大领导呢。

来人直接走到朱琦面前,掰动他的头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很快他大喊着:“是我的儿子,这真是我的儿子。”

没错,朱琦面前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亲朱德。父子俩这么多年没见,看到彼此以后都显得错愕。

朱德

朱琦满脸惊讶地看着那个人,好像真的是那个他崇拜了很多年的父亲,两人眉眼之间都有着很高的相似度。

朱琦开心坏了,确定了对方身份以后,父子二人激动地抱在一起。

但是在开心之际,朱琦还有个疑问,父亲是怎样找到他的?彼时的朱德应该是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了,怎么会来到了国民党的队伍?

是这样的,国共合作抗日以后,国民党的将领龙云前往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朱德作为共产党将领自然也是被邀请在内的。

朱德与龙云在南京相遇,二人是老相识,之前都在讲武堂当过兵,见面以后谈论了许多事。突然龙云想到了什么,他询问朱德是不是有个儿子,名叫朱琦?

朱德有些好奇好友的问题。不过还是回答道:有的,只不过很久没有见过面了。朱德的表情渐渐失落。

得到肯定的答案,龙云显得更加激动了,他告诉好友:“你的儿子朱琦,现在在国民党当兵呢。”

龙云

朱德听到此话猛地将头抬起,他用着疑惑的表情看着眼前的人,似乎在说真的吗?龙云更加激动地说着:“没错,眉眼间和你都非常相似,肯定错不了。”

朱德立马站了起来,将手头上的事情忙完以后,他要求好友赶紧带自己去见一见那个士兵,他要亲自确定是不是儿子。

在龙云的安排下,很快朱德来到了上海,在国民党士兵的带领下,他见到了朱琦。因为太长时间没有见过儿子,朱德已经不知道儿子长成了什么样,只能看看儿子身上的胎记。

他掰动着儿子的头,终于右耳处找到了那个“拴马柱”,看到胎记的一刹那,朱德简直不敢相信,这真是自己的儿子,没想到这么多年不见,再次重逢竟是在这种地方。

父子俩抱在一起痛哭起来,似乎在用这样的方式诉说着多年未见的相思之苦。

朱德其实完全有能力将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可是为了不破坏军队规定,他没有这样做。

周恩来得知此事以后,十分感动,于是在私下里做了安排,与龙云的协商以后,成功将朱琦的军籍转到了共产党,他本人也随后来到了延安。

周恩来

在南京结束工作以后的朱德,筋疲力尽地回到延安,结果竟看到了只匆匆见了一面的儿子,兴奋之情立刻涌出。

不过,来到延安的朱琦可不是来享福的,他不愿意过着安逸的生活,父亲也不愿意。

这天,正在房间修整的朱琦被朱德叫了过去,朱德坐在椅子上一脸严肃地询问:“怕不怕上战场、打鬼子?”

没错,朱德想要儿子去战场上磨练磨练,虽说现在儿子在党校的学习也很重要,可再这样的年代,保家卫国更加重要。

朱琦表情严肃起来,他像父亲敬了一个礼之后,用着铿锵有力地嗓音回应着:“我不怕。”朱琦这方面还真是像父亲,即使知道前面危险重重,可为了保家卫国,他依然不惧。

得到满意的答复,朱德点点头夸赞儿子:真是好样的。

在那以后,朱琦被派往了太行山军区,在那里与其他士兵一起保家御敌。

朱德对儿子是有要求的,绝对不能在其他人面前透露出朱德儿子的身份,在部队中要低调,要将自己当做一个普通士兵。

朱德的教诲,朱琦一直谨记着,也沿用到了之后的部队生活中。

“要从底层做起”

来到部队以后的朱琦成为了一名普通士兵,他隐瞒着自己的身份,在上级指派的任务中永远都冲在第一线。

朱琦真的没有让朱老总失望,在部队中的他英勇无畏,多次穿梭于充满硝烟的战场之上。作战也极其英勇,曾经多次从日军的手中截获物资。

朱琦很快在部队中出了名,人人都知道部队里有个新来的士兵,打仗的时候就跟不要命了一样,还立了许多功。

可是战场上的危险无时无刻不在,很快朱琦在战斗中受伤了。

1943年,朱琦所在的部队遭到了敌人的偷袭,日军的武器精良,大量机枪像他们进行疯狂的扫射。

部队长官的排兵布阵之下,战士们向敌人反击着,可是敌人似乎早有准备,在战斗中,我方逐渐趋于下势。

就在危急关头,一枚炮弹向战友的位置打来,为了保护战友,慌乱之中,朱琦一把将战友推开,左腿被炮弹打中,顿时血流一地。

朱琦已经深受重伤,但他一直坚持着,拖着无法行动的腿,拿着枪支继续向敌人发动反击。终于在数个小时的坚持之后,战斗胜利了。

身旁的战士们赶忙将朱琦搀扶着回到基地,医生尽全力救治,命是保下来了,可也落下了病根,朱琦的左腿行动不便,就连简单的走路也一瘸一拐。

这样的情况下,部队也只好将朱琦调岗到延安,他彻底离开了前线。

这次的伤病没有打击到朱琦,即使在后方他依然一心扑在工作上,为革命事业继续做贡献。

看着自己的儿子乐观的心态,朱德很是感动。不过他并未因此对儿子心生怜悯,他继续着以前的原则,绝不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为儿子谋求什么。

朱琦做事非常脚踏实地,即使在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是如此。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响应祖国的转业号召,他来到了铁路局工作。退伍之前他就已经是部队中的团级干部,因此铁路局为他分配了一个还不错的岗位。

可是朱德知道以后,极力制止。他告诉儿子在哪个岗位都要脚踏实地,完全不了解的岗位时就应该要头开始,他建议朱琦要从基层做起。

父亲的教诲,朱琦再一次选择了听从,他向上级申请从最底层做起。在那之后,朱琦真的从基层开始,他从火车司炉到副司机再到司机,一直工作了很多年。

在基层岗位做了许多年,使得朱琦有了很扎实的功夫,再加上他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组织上对朱琦非常放心,经常会让去执行一些护送中央首长的任务。

好巧不巧,有一次朱德前往天津开会时,正好就是朱琦开的火车。朱琦护送任务结束以后准备下车休息,可没想到突然收到指令,中央首长要他前往车厢一趟。

朱琦没等换下衣服,就急匆匆地来到车厢,谁知刚打开门就被震惊到了,原来这次的中央首长正是他的父亲朱德啊。

父子俩都忙于工作,又是很久没有见面,朱德认真地看着儿子,身上黑乎乎的一片,但精神头却格外地好。

朱老总

朱德笑呵呵地对儿子说:“你现在是光荣的铁路工人,这就是你对社会有价值的体现!”对于儿子的现状,朱德非常满意,能有这样的儿子他也非常骄傲。

朱琦因为工作能力突出,后来被组织升任为铁路局车辆管理处的处长,也算是对他多年来辛苦工作的嘉奖。

70年代,朱老总的身体出现了问题,时不时地要去医院看病。朱琦十分担心父亲,很想要回到他身边照顾,可知道父亲脾气的他没有那样做,他知道在为人民服务和照顾他中间,父亲一定会让他选择前者。

不过,二人之后开始了非常紧密的电话联系,为了知道父亲的状况,朱琦隔几天就要给父亲去电,要么与父亲聊聊天,要么询问询问父亲的病情。

二人的联系到最后成了固定项目,可74年6月10日之后,朱琦突然没有来电了。朱德一直在家里等着,但等了10多天,电话一直没有打来,朱想着肯定是出事了。

事实也的确如朱德猜想的,妻子康克清告诉他,就在10天以前,朱琦心脏病发作去世了,整个过程太快了,就连儿媳也没有见上最后一眼。之所以不告诉是为他的身体考虑。

朱德与康克清

这个消息对朱德来说如同天打雷轰,他久久不能平复,泪如雨下。后来康克清告诉后世,朱老总在得知朱琦的情况以后,一边痛哭一边说着:你们不应该瞒我,你们瞒着我是不对的啊。

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于常人来说,实在难以接受,可在这对父子之间,白发人没能送成黑发人应该是种遗憾吧。

2 阅读:268

历史典录

简介:中国历史犹如一窖烈酒,清冽而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