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笑了!拜登利用总统特权,给一个重量级罪犯减刑

不正常世界 2024-12-19 21:48:35

近期,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司法丑闻之一的关键人物迈克尔·科纳汉,竟然被美国总统拜登利用总统特权纳入减刑名单。

这名曾在2010年被定罪的地方法官,因将数千名无辜青少年投入私营监狱换取回扣而闻名。

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摧毁了无数个家庭,更让美国的司法公正蒙羞。

迈克尔·科纳汉

迈克尔·科纳汉与其同谋马克·恰瓦雷拉当年在宾州东北部掌握着巨大的司法权力。他们关闭了由政府运营的青少年惩教所,大力推动两家私营机构建设新的少年犯看守所。

这些看守所不仅设备简陋,还以高压政策对待少年犯,而科纳汉与恰瓦雷拉通过判决将这些孩子源源不断地送进监狱。

从2003年到2008年,两人合计收受280万美元的回扣。这背后,隐藏的是无数个年轻生命的毁灭。

宾夕法尼亚州最高法院的记录显示,在科纳汉与恰瓦雷拉推行所谓的“零容忍政策”期间,约4000名青少年因轻罪被重判入狱。

这些案件中,有的孩子仅仅因为旷课、横穿马路,甚至是在学校抽烟而被强制收押。

更令人发指的是,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因辱骂同学的母亲被定罪,而最小的被送进监狱的孩子,竟然只有8岁。

法庭上的一名受害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的感觉就像被列队点名,一个接一个地被出卖,没有人保护我们。”

这起案件的恶劣程度,让许多受害者终生受到心理创伤。

美国心理学协会在案件曝光后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青少年因不公正判决而入狱,可能会导致长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一名受害者在庭审中控诉,“我的一生从那时起毁于一旦。”此外,还有多人因无法承受心理压力选择自杀。

一名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媒体前泣不成声:“他本来只是一个有点叛逆的孩子,但监狱摧毁了他的一切。”

2014年,由这起案件改编的纪录片《孩子换金钱》正式上映,揭露了这段司法史上不堪回首的黑暗时期。

导演罗伯特·梅在接受采访时毫不掩饰愤怒:“在美国,我们关押的孩子数量是世界其他国家的五倍。这种现象根源于司法系统的虚伪和对私营监狱的依赖。”

然而,这部纪录片在美国却几乎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甚至还遭遇了封杀传言。至今,这部影片的评分寥寥,片源更是难以找到。

迈克尔·科纳汉早在2020年就因健康原因获释,此次减刑意味着他的软禁将提前结束。对此,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乔什·夏皮罗毫不掩饰愤怒。

他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直言:“我确实强烈地感觉到,拜登总统绝对错了。”

科纳汉的过去不仅仅局限于法院的黑幕。他曾是宾州东北部政商圈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甚至有媒体爆料,他经常与当地黑手党家族的头目共进早餐。

这样的背景加重了公众对司法腐败的愤怒情绪。在案件曝光后,宾夕法尼亚州的司法系统陷入空前的信任危机。

州最高法院不得不宣布驳回涉及2300多名青少年的约4000起定罪,这才稍稍平息公众的愤怒。

这场丑闻不仅仅是一场地方性的司法风波,它折射出美国司法系统和私营监狱之间的深层问题。

根据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的数据,美国的私营监狱占总监狱数量的8%,但收押人数却高达全国的20%。

这一比例背后是利益与权力的交易。2008年的一份政府调查报告指出,多家私营监狱企业曾通过政治献金影响州政府政策,推动更严厉的量刑标准,以确保监狱入住率。

科纳汉案件只是冰山一角。宾夕法尼亚州的这起丑闻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其涉案人数众多,受害者年龄之小令人发指。但类似的案例在全美范围内并不鲜见。

2012年,密西西比州的两名法官因类似案件被曝光,他们通过重判少年犯牟取私营监狱利益。尽管案件性质相似,但受到的社会关注却远不如科纳汉案。

这种选择性关注的背后,既有媒体话语权的操控,也反映了公众对司法腐败的麻木。

此外,这次的减刑名单中不仅包括科纳汉,还有一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欺诈犯。这名女性曾参与一项高达5400万美元的挪用公款计划,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市政欺诈案之一。

对于此次拜登的减刑决定,美国社会的反应可谓褒贬不一。

支持者认为,总统的减刑权是宪法赋予的特权,应该被视为司法系统的一种调节工具。但反对者则表示,这样的决定无异于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宾州一名受害者家属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控诉:“我们需要的是正义,而不是让罪犯重获自由。”

拜登的这次减刑名单引发的争议远未平息,而迈克尔·科纳汉的名字也将继续作为一个警示,提醒人们司法系统与私营监狱勾结可能带来的深远伤害。

0 阅读:13
不正常世界

不正常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