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日本青年很难带,颓废迷茫不婚不育,平成废宅是如何养成的?

浩然文史啊 2024-12-14 09:31:50

平成时期日本青年

日本自进入二战后的平成时期以来,青年群体的精神风貌与行为方式逐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使得日本青少年开始产生众多全新的特征与文化,这就是著名的“平成青年”现象,而在更极端一些的网络社群中,则将这一现象戏称为“平成废宅”。“平成青年”,字面意思是指大约出生或成长于明仁天皇在位时期的日本青年,由于这一时期日本使用“平成”年号(使用时间为1989年1月8日——2019年4月30日),故称“平成青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社交媒体的发展,“平成青年”的文化符号开始为世界特别是我国青年群体熟知。

明仁天皇

这代日本青年身处日本泡沫经济破碎、经济发展停滞、自然灾害严重的时代,加之受到特殊的商业文化的影响,而变得“颓废”、“迷茫”“不自信”,这些心理特征逐渐成了这一代日本人特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日本社会对他们忧心忡忡,但他们自己却选择了欣然接受,甚至将“平成青年”发展成一种知名的调侃用语与网络文化。

平成时代的到来

一、一代人的狂热与一代人的迷茫

昭和时代中后期,也就是二战后至1989年间的日本人,特别是日本青年群体,对学习工作与生活表现出一种上进甚至是热情的态度。战后日本的快速复兴,离不开这一代日本人拼搏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所以日本社会将这一代日本人称为“昭和男儿”,以表达对20世纪中期日本崛起的深刻怀念。

日本昭和时代

相比于他们的父辈,“平成青年”则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征。他们精神迷茫,生活颓废,经常不自信,同时往往显示出孤僻自闭的性格,避免与社会接触。这代青年人更热衷于投身虚拟世界或社交媒体,对动漫游戏有特殊的爱好。这些特征让习惯了奋斗的先辈难以接受,所以日本社会对平成青年的批评指责始终没有消失,甚至冠以“平成废物”称呼。

进入21世纪后,爆发了数次经济危机,加之历届日本政府均未能在经济体制和社会改革中取得突破,大部分日本青年对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自身未来的发展越发失去信心,造成了“平成一代”的心理问题愈发严重。越来越多的日本青年避免社交,反对消费主义,甚至放弃婚嫁生育,丧失了理想与希望,这直接导致日本自杀率居高不下。

二、失去的二十年

“平成一代”问题的产生,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大转型有直接关联。20世纪90年代,日美签订了《广场协议》,随后日元大幅度升值,但是,受国际油价下跌以及日本政府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加之美国的经济扶持日渐减少甚至转为竞争,日本以房地产产业为代表的泡沫经济最终崩溃,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经济萧条。

签署广场协议

这一轮萧条长达20年之久,被日本称为“失去的二十年”。当数十年的“繁荣”一朝破灭,习惯了乐观的日本人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于是消费水平大幅度下降,生活理想降低,生育愿望下降,社会活力衰退等等。这些现象使得原本有益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本土优势不复存在。在这种环境下出生的日本新一代,目睹了社会经济的停滞和就业、消费的萎缩,必然形成与上一代人相反的消极悲观态度。

日本经济萧条

同时,日本实体经济的萧条却催生了游戏、动漫、互联网等文化产业蓬勃兴起。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也开始以文化产业为主调整产业布局。于是,丰富而廉价的文化商品以及相对个性化的互联网世界,成了“平成青年”逃避现实,寻求慰藉的伊甸园。这一趋势极大地助推了日本文化市场的发展,又不断加剧了“平成一代”对现实的反感与逃离。

日本动漫

上世纪中叶后,伴随着去军国主义改革和经济发展模式变化的风潮,日本社会兴起了“宽松教育”的浪潮。西方的素质教育等理念和模式被大量引入日本,这种教育模式固然有助于消除日本国民的好战复仇情绪,培养与新型产业相符合的高素质人才,但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日本青年却失去了父辈那样坚忍不拔、拼搏进取的态度。他们情感细腻,思想复杂深刻,相当一部分人具有高度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上一代人对国家狂热的献身精神被新一代重视个人的思维方式所代替,这也是平成一代与传统日本社会格格不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宽松教育

总之,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停滞、生活与消费水平下降、产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新一代日本人对国家与社会以及自身发展充满焦虑与迷茫。这种心态反映到日常生活中,就形成了所谓的“平成青年”社会现象。

0 阅读:0

浩然文史啊

简介:解读影视及社会热点背后的历史知识和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