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徒最美3大中国传统村落,藏在身畔的秀丽人文风光

陈纪玩转旅游 2025-02-27 09:03:02

江苏,镇江,丹徒区。

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丹徒区,最早称“宜”。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郡县,三十七年改谷阳县为丹徒县。清划出太平洲的属地建太平厅(今扬中县)。后归镇江市管辖,今设丹徒区。

一起来看丹徒区名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全部3大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黄墟村

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黄墟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黄墟村以“十字街”为中心向东西南北方向延展,十字街往东是东栅门,往西是西圈门,全长600多米。十字街口正中坐北朝南原有一块明代石碑“双麟碑”,对面朝西是颇具声望的双麟苑茶馆。村落内一泓溪水如瘦湖,名为九亩塘,远山近水交相辉映,呈现出古老村落的独特韵味。

黄墟村是以殷氏姓氏为核心的宗族村落,村落的布局与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族文化和礼制特征,即以宗祠为中心,围绕其形成总祠、分祠的系统性布局结构。 走进黄墟,可见村内祠堂高大雄伟,一幢幢乌瓦灰墙的宅第鳞次栉比、古色古香。

黄墟村还是镇江籍著名爱国人士、民主政治家冷遹先生的故里。 位于黄墟老街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冷遹故居,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虽经多次维修,但风格原貌未变。是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职教社传统教育基地。

2 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宝堰村

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落,是宝堰古镇核心所在地。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通济河畔古镇,曾经繁华如今寂静,青石板路悠悠述说着千百年时光故事。

自西周泰伯、仲雍奔吴,其间历4000年,经吴楚之争、东晋之乱、唐末动荡及明清移民。先民在此筑堰,围湖为田,繁衍生息,视堰为宝,故此得名“宝堰”。

宝堰处在通济河边,水路发达,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清末民初,宝堰商贸进入鼎盛时期,便捷的水运促进了商业繁荣,沿着通济河和老街开设了数百家酒店、饭店、茶馆、酱园、粮行、木行、商店、客栈等。十多座祠堂、庙宇、酒楼、私塾、学校交错于集镇之间。

古镇有着一条完整的民国商埠石街群,是江苏西南地区最大的镇级石板街群。街道顺水而建的是一排排古建筑,有明清时期,也有民国时期的,青砖灰瓦马头墙、层楼叠院高脊檐、入内雕梁画栋、花格门窗,可想曾经多么繁华。

民国镇的街巷空间格局与风貌特色,依势就水的商行、店铺、庙宇、码头等建筑功能格局;丘陵多洪过水区的生活空间与建筑形态。

老街两侧的古建筑起源于南宋时期,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目前残存的几十处江南徽派古宅,大多饱经沧桑。遗留古建筑近看青砖灰瓦马头墙、层楼叠院高脊檐,入内雕梁画栋、花格门窗,只是褪去了往日神采。

古镇的古桥中,通济河上的太平桥较为知名,始建于清咸丰二年,为三孔石桥,全长39米,宽5.65米,桥的两侧都刻有“太平桥”,该桥是镇上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桥梁,结构坚固,造型完整,非常具有历史意义。

宝堰镇被称为“江南抗战第一镇”,又被称为“ 茅山地区的重镇,茅山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摇篮”。因为宝堰处于茅山地区的核心,四县交界中心区域,商贸发达,经济资源丰富。抗战时期当地怡和酒行,高高屹立在通济河南岸,被粟裕司令员选作新四军第一支队东进以后的秘密指挥中心。抗日战争期间宝堰还出了陈毅夫人张茜,粟裕夫人楚青等抗日女英雄。

如今,古镇上的红色景点,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尤其值得一访,可以感受历史的浓厚记忆。

3 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龙山村

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龙山村,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落。其中河达自然村村落年代为元代以前建设, 为镇江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

据河达《朱氏家乘》记载,我国南宋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八世孙朱寿九于1330年从江西鄱阳迁徙卜居于此,因“沿河(运河)而来,由河而达”,故称此村为“河达”村。距今至少也有700年历史。

河达村主要为朱、尹两大姓。村内朱氏祠堂始建于1798年,历经多次修缮,现宗祠里摆放着朱熹铜像。 尹氏宗祠,清代建筑,房屋保存完好,前后共三进。

村内现保存着28幢清朝晚期和民国期间建造的祠堂、民居等建筑,以及古桥、古碑、古墓等历史遗存。走进村落,你可以看到他们的历史痕迹,跑马楼、米浆起房屋,圣玉三娘的民间传说,还有河达神龙义务消防队的祭龙仪式、以及红色革命文化都给河达村披上了一层独特的文化魅力。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查看更多中国传统村落,登录“古村记”小程序

0 阅读:0
陈纪玩转旅游

陈纪玩转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