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
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这里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 。
一起来看扬州名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全部3大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扬州市仪征市新城镇蒲薪村
扬州市仪征市新城镇蒲薪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坐落在古盐河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这里也是明清盐运中心。村庄的房屋、道路布局基本以水系为核心,沿着长江江堤、盐河两岸以及水塘河道周围排布,具有典型的古代南方以河流等水系为核心聚居的特点。这里曾经是全国最大的盐运中转集散地,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靠盐储存中转而迅速崛起的“盐都”。

古村街弄四通八达,犹如龙骨一般,与长江平行。街道共有九街十八巷,盐运鼎盛时期,居住着来自皖、赣、鄂、湘等省份超过20万的盐商和工人,繁华至极,一派“江北小上海”的欣欣向荣景象。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这条1000米左右的老街登记注册的商号有近500家。

如今这里人文荟萃,历史文化资源很丰富,有古遗址、古渡口,还有一棵217年树龄的银杏树,见证着传统村落的前世今生。
2 扬州市高邮市界首镇甓湖社区
扬州市高邮市界首镇甓湖社区,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因位于高邮湖畔(又称甓社湖)而得名,又称盂陵,隶属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高邮市界首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位于运河要邑,历史遗存丰富。从春秋开凿邗沟、宋初建镇、元初设立驿站,甓湖社区始终为运河要邑、南北水陆要冲。

这里位于运河沿线,地处苏北里下河水乡,又有南来北往的商贾落脚,因此建筑风格上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色,既有南方水乡的灵巧雅致,又有北方建筑的厚重质朴。传统建筑类型丰富,同中有异,汇聚了明清以来运河沿线商贸集镇的特色风貌,是传统商贸业与居住生活形态的集中反映。

虽历经风雨沧桑,但是南北大街、太平街等15条历史街巷保存着完整的形态和昔日的风貌,街区中众多老店、旧宅保存较好,风格依旧,较真实、完整地反映出明清至近代界首传统商贸、居住状况和市井风情。华中雪枫大学旧址、护国寺、界首历史陈列馆、南大街、北大街、界首大码头、大清邮局等一个个历史建筑,依然在讲述着这个运河之村的历史和繁华。

古民居主要分布在南北大街、林家街和太平街三条街道上。南北大街长300多米,宽3米,路面为青砖铺成,街道两侧多为两层建筑,风格多为南方风格和徽派建筑。街道两旁每户长檐出厦绵延相连,远望好似一线天。太平街长156米,大致为东西走向,两侧多为作坊及居民住宅,院落多为狭长的“回”字形两进或三进院。林家街居民以林姓居多,其中多有大户。
3 扬州市高邮市临泽镇董潭村
扬州市高邮市临泽镇董潭村,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落。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叫做董家潭、董家团。因此地靠近沼泽,四面环荡,一望碧草千里而得“董”字,因河网密布,河宽水深,浅水为沟,深水为潭,而得“潭”字,因此叫做“董家潭”。

这个美好村落传说众多,有扣马神桩、君王赐金、凤凰名沟、普善钟声、奉真乩笔、溪潭映月、芦洲飞雪、渔舟斜阳这“八大景”的传说故事,其中以普善庵、扣马桩、凤凰沟流传甚广。普善庵位于村史馆东侧,毁于“文革”期间,于2006年重新修建,内里禅院,大小数十间,气势宏大,规模壮观。院门西侧有一石柱就是扣马桩,相传旱季扶一扶石桩,三天后就会下雨;如果遇到了雨季,河水只要漫过石桩便会退流。

董潭村有近万亩的芦苇荡,非常容易隐蔽和转移,战争年代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是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的诞生地,作为革命老区、红色热土,陈毅曾率领新四军隐蔽在万亩芦苇荡中同日军作战,粟裕也曾在董潭村运筹帷幄指挥苏中七战七捷。
古村记编辑
查看更多中国传统村落,登录“古村记”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