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他们崛起了,他们消亡了

江湖之下 2024-08-03 01:23:01

01

秦国,在我的印象里是刻板的。

“暴秦”二字,是历史给这个短暂大一统的帝国打上的烙印。是一个刻板的、脸谱化的烙印,提起来都会让人皱眉的,恨不能穿越到古代去给始作俑者鞭尸一顿,化身正义使者,去拯救那些受苦受难的黎民。

然而,有朝一日,我竟能看到秦这个战国一雄以一种血肉饱满的状态冲击着我的精神灵魂。会把自己代入其中,为其命运忧心,感受每一个历史中已经沉睡千年的人物的呼吸和心跳,还有他们那激昂的血肉,跃动的心脉。

当一个青年人在风雨飘摇中撑起整个国家的前途未来的时候,当他不得已为了歇一口气让出堪称国家咽喉的重要土地,还在做着未来二十年的计划时,另一些国家已经把他和他们的国家当成了案板上肉,举起了大刀,争论着谁应该要最肥的那一块肉。对一个国家而言,这是奇耻大辱。

而这幅图像却让我觉得很熟悉,那种列强举刀屠龙的画面,想必学过历史的都很熟悉,那种屈辱感更是刻在了骨子里。

所以,当以大魏国为首的六国谈笑风生地谈论秦国生死的时候,真的感觉到了那种浓浓的屈辱感。很自然的我进入到了秦国这个彼时的弱国身份当中,去想要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如何让一个弱国重新强大起来,将那些给予这个国家屈辱的人践踏在脚下。

然而,作为一个华夏人,这种感觉又是复杂的。因为,无论是哪一个战国,他们都是华夏的子民,所以啊,有时候怒其不争,有时候哀其不幸。尤其是大魏国,本来有一统天下的能力,可他却沉迷于奢靡享乐中,被浮华迷了眼,不思进取,只是好大喜功。而其它那些国家更是各怀心思,争那一亩三分的地。

却只有那个屈辱中求生的秦国,有那个一统天下的雄心和壮志。一统不是个说一说就能做到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残酷的,因为是要流血的。

02

《大秦帝国》,是一部历史小说,是作者孙皓辉站在秦国的视角写的一部小说,很自然的,有其局限性。因为,可以看到,他在刻画秦人时,从人物心理到行为举止,性格特征都刻画得非常细腻,但到描绘其它六国人物时,就稍微有些脸谱化了,甚至可以从他的文字里读出一种对六国的鄙夷和轻视。

比如,在刻画庞涓这一人物时,他是这样描绘他的心理活动的:

“庞涓没有料到,会有如此僵局。按照他设想,谋划一端出,会立即引起争吵,如同狗对骨头的争夺一样。”

这样的庞涓,一眼看过去,一目了然,他是自大的,他目空一切,他像是站在权力巅峰的人,俯视着座下的一群蝼蚁,尽管这些蝼蚁贵为国君,是他的盟友。这样的庞涓让人生厌,让人鄙夷。

一场六国会盟,就奠定了各个国君与他们的国的基本形态。

庞涓等同魏国。

赵国君主,没有大智慧,为人贪婪,说话不过脑子。

韩国国君,看似弱小,实则内心刚强,也是狮子大开口。

齐国国君,透着一股散漫,总想坐收渔利。

燕国国君,骨子里很骄傲,其实很懦弱。

楚国国君,内心冲动,目空一切。

一路看下来,一个个都不成气候。所以,一次会盟就让人觉得除了屈辱,还有可笑,可笑的是这六国诸侯,看似团结一致,其实不过是一盘散沙。人心自然而然就偏向了在夹缝中奋力求生存的秦国。

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就让人泪崩。

当六国在做着瓜分秦国的美梦,同时又各怀鬼胎的时候。秦国的年轻国君,在自责,在没日没夜地为秦国想出路,秦国的一个使臣,都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千里奔袭将消息传到国君手里。君贤臣忠,怎么都能让人寄予厚望。

秦国的密探景监有一段对秦国新君的心理描述:

“如果面前这位新君流泪哭喊或手足无措,他反倒知道该如何安慰……可是,面前这位年轻的君主,从一开始就没有哪怕是瞬间的惊慌。这种定力,这种静气,反倒使景监感到手足无措……”

这一段直接就描绘出了一个沉稳镇定的君主形象,一国之君,就是一国的定海神针,他的沉稳镇定不是魏王那种来自于虚浮的骄傲,而是来自于内心,对事情的把控,以及临危不乱的那种气度。

而这位国君,自断两指,用鲜血在石碑上为 “国耻”二字染色,写下 “国人永志、六国分秦、是为国耻、天下卑秦、丑莫大焉。”这类激发老秦人血脉之力的字。

这位年轻的国君,把秦国的衰弱怪到自己身上,铆足了劲,寻找突破之法。

他必将成功。

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秦国的历任国君里面,出色的那几个,童年都是不大美好的。不是被贬就是在别国做过人质饱受屈辱的。他们既有老秦人骨子里的狠劲、韧劲,又有最初支持变法的国君嬴渠梁为他们打下的一统天下的基础,统一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03

然而,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看历史自然也不能片面地把自己当成某一个角色。从春秋到战国,再到最后的统一,都是属于华夏文明的演化过程。

即使是在秦国从弱国到强国再到大一统的这个阶段,六国也不乏人才,一个国家从弱到强的时候,必然伴随着侵略和毁灭,事实上,秦国强大起来以后,屈辱就是六国的事情了,也不乏贤明的君王引领本国强大起来的,比如弱小的燕国,也出了燕昭王这样的贤君。赵国鼎盛时期,也出了将相和这样的佳话,秦灭赵的时候,赵国国民的血性也是让人惊叹的。韩国主张变法的韩非子的陨落也让人惋惜。

只不过,这些国家的君主没有秦国君主那样的远见和耐力而已。但我相信,就如《大秦帝国》的开篇,六国打算瓜分吞并周围小国,同时还谋求瓜分秦国的时候,看似是一个分裂过程,其实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因为,国家的数量在变少了。

所以,我其实不大认同作者把大秦帝国抬高到“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这一层面的。因为,即使秦不统一六国,也会冒出其他国家来统一的。

但是无可否认,秦加快了统一的进度,他以一种强势的,残暴的方式终结了华夏的分裂局势,而他的不长久也是必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国就再也没有屈辱中求生存的年轻君王,他们像当初的大魏王一样,高做云端,享受权利带来的快乐。而他们却不像大魏王那么把国人当回事,还任由他们在茶楼酒肆里辩论国家的未来。

他太知道统一的艰难,太享受权利的快感,太不把天下人当一回事,所以,

他们崛起了,他们消亡了。

必然的。

0 阅读:5

江湖之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