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补气药)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7-10 06:58:49

有一味中药,它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深受大众喜爱,餐桌上、水杯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猜猜它是谁?对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黄芪。黄芪从清代开始即被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疮家圣药”之美称。有关黄芪的医疗功效,历代医书都有明确论述。

黄芪

命名和品种

黄芪之名,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养之长,故名。今俗作黄芪”。黄芪大多为褐黄色、浅黄色、淡黄白色,然亦有赤褐色或赤色,黑褐色或黑色之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蒙古黄芪、膜荚黄芪两种,品质较优。但目前各地入药的黄芪品种较多,除蒙古黄芪、膜荚黄芪外,还有木黄芪、岩黄芪、梭果黄芪、多花黄芪等,品质较劣,功力较弱,功用有别,临证应用,应加以注意。

黄芪

中医

中药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切片。本品气微而味微甜。以切面色淡黄、粉性足、味甜者为佳。生用或蜜炙用。

本品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人参、党参、黄芪三药皆有补气、生津、生血之功,且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

人参作用较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固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

党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

黄芪补益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尤宜于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症。

黄芪

《神农本草经》:“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本草乘雅半偈》

核曰:出蜀郡汉中,今不复采。唯白水、原州、华原山谷者最胜,宜、宁二州者亦佳。

修治:去头上皱皮,蒸半日,劈作细条,槐砧锉用。茯苓为之使,恶龟甲、白鲜皮。

先人云:黄芪一名戴糁,戴椹,百本。戴在首,如卫气出目行头,自上而下,从外而内,百骸百脉,咸卫外而固矣。又云:芪可久可速,能知卫气出入之道路,便能了知黄芪之功用矣。

参曰:黄中色,《通志》云:始生为黄芪,耆宿也。指使不从力役,如人胃居中,营卫气血,筋脉齿发之属,莫不始生于胃,而卫气之吸,营血之濡运,筋脉之展摇,齿发之生长,亦莫不从胃指挥宣布。所谓外者呴中之使也,营血筋脉悉属有形,统御节制,唯一卫气,所谓卫者气之帅也。痈疽久败、大风癞疾、五痔鼠瘘,咸无卫气卫外,故肌肉腐烂。黄芪味甘气温,肉似肌腠,皮折如绵,宛若卫气之卫外而固者也。故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唯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肌肉者宜之。倘涉六淫,毒热炽盛,又当谢之,未可谬用。补虚者,补卫气之虚,小儿阴常有余,气常不足,故百病咸宜也。

《神农本草经读》

黄芪气微温,禀少阳之气,入胆与三焦;味甘无毒,禀太阴之味入肺与脾。其主痈疽者,甘能解毒也。久败之疮,肌肉皮毛溃烂,必脓多而痛甚,黄芪入脾而主肌肉,入肺而主皮毛也。大风者,杀人之邪风也。黄芪入胆而助中正之气,俾神明不为风所乱;入三焦而助决渎之用,俾窍道不为风所壅;入脾而救受克之伤;入肺而制风木之动,所以主之。癞疾,又名大麻风,即风毒之甚也。五痔者,五种之痔疮,乃少阳与太阴之火陷于下,而此能举其陷。鼠瘘者,瘰疬之别名,乃胆经与三焦之火郁于上,而此能散其郁也。其曰补虚者,是总结上文诸证,久而致虚,此能补之,非泛言补益之品也。

叶天士云: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则不病,所以概主小儿百疾也。余细味经文,俱主表症而言,如六黄汤之寒以除热,热除则汗止;玉屏风散之散以驱风,风平则汗止。诸方皆借黄芪走表之力,领诸药而速达于表而止汗,非黄芪自能止汗也。诸家固表及生用发汗、炒用止汗等说,贻误千古,兹特正之。

《本草备要》

黄芪

补气,固表,泻火

甘温。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丹溪云∶黄芪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朱震亨,号丹溪,着《本草补遗》)。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脾胃一虚,土不能生金,则肺气先绝。脾胃缓和,则肺气旺而肌表固实。补中即所以固表也)。生血生肌(气能生血、血充则肉长,经曰∶血生肉),排脓内托,疮痈圣药(毒瓦斯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痈疽不能成脓者,死不治,毒瓦斯盛而元气衰也,痘症亦然)。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新安汪机治痘症虚寒不起,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紫草多效,间有枯萎而死者,自咎用药之不精,思之至忘寝食,忽悟曰∶白术燥湿,茯苓渗水,宜痘浆之不行也。乃减去二味,加官桂、糯米,以助其力,因名保元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名四君子汤。王好古曰∶黄芪实卫气,是表药;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元,是里药。甄权谓∶其补肾者,气为水母也。日华谓∶其止崩带者,气盛则无陷下之忧也。《蒙筌》曰∶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益气汤虽加当归,因势寡,功被参、 所据;补血汤数倍于当归,亦从当归所引而补血。黄芪一两、当归二钱,名补血汤。气药多而云补血者,气能生血,又有当归为引也。表旺者不宜用,阴虚者宜少用,恐升气于表,而里愈虚矣。汪机,号石山,着《本草会编》。王好古,号海藏,着《汤液本草》。甄权,着《药性论》。日华,着《大明本草》。陈嘉谟,着《本草蒙筌》)。为补药之长,故名耆(俗作 )。

皮黄肉白,坚实者良。入补中药槌扁,蜜炙。达表生用(或曰,补肾及治崩带淋浊,宜盐水浸炒。昂按∶此说非也。前症用黄芪,非欲抑黄芪使入肾也。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荫,而带浊崩淋自止。即日华∶气盛自无陷下之忧也。有上病而下取,有下病而上取,补彼经而益及此经者,此类是也)。茯苓为使。恶龟甲、白鲜皮。畏防风(东垣曰∶黄芪得防风,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李东垣,着《用药法篆》)。

现代药理

黄芪多糖能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使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并能抗疲劳、耐低温、抗流感病毒。黄芪水煎液、多糖、皂苷对造血功能有保护和促进作用。黄芪总皂苷具有正性肌力作用,黄芪总黄酮和总皂苷能保护缺血缺氧心肌。黄芪水煎液有保护肾脏、消除尿蛋白和利尿作用,并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此外,黄芪有抗衰老、抗辐射、抗炎、降血脂、降血糖、增强免疫、抗肿瘤和保肝等作用。

红芪

中药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主产于甘肃南部地区。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功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煎服,9~30g。炙红芪功能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红芪

时间:2024

0 阅读:0
言身的记事本

言身的记事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