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为什么撤退得那么混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史落夕阳浊酒往 2024-06-24 09:30:35

南京保卫战是1937年正面战场上的最后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失败后,日军发动了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一次屠杀,超过三十万军民死于日本的屠刀下其中,不少士兵是因为撤退时的混乱而无法逃出去最终死于屠城。那么,南京保卫战后的撤退是有多混乱呢?

南京战是日军打完淞沪会战后临时发动的,希望通过占领中国首都从而迫使中国政府投降。虽然是临时发动的战争,但从调兵遣将上看,日本仍是计划已久,负责打外围的、切退后路的、直接攻城的,而且各兵种之间配合的都很好,士气正旺。而保卫南京的中国军队基本是从上海战场上撤下来的,战斗力都已不济,除教导总队外,大多数部队都不是满员编制,士气低下。一开始,中国军队大部分在南京外围与日军激战,然后慢慢撤回城里,日军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缩小包围圈,最后完成了对南京的合围,这样是最致命的。战斗之初,虽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出现了下滑,但是战士们为保卫首都仍然付出最大的努力,士气还在,不过在12月12日夜,一纸撤退令下来动摇了前线战士的战斗意志,一些部队不战而退,使日军迅速占领了城外阵地,部队内部开始涣散。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指挥官,这一点他蒋介石和唐生智都有责任。南京保卫战前,众多将领都不建议守南京,因为南京在地理位置上没法死守,但蒋介石还是决定要守一下(毕竟当时是首都)。既然要守,总得决定守到什么程度吧,是死守还是守一段时间就撤?然而,蒋介石在离开南京时没有给出明确指示,于是,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则做了死守状,断掉自己的后路。从这方面看,唐生智确实做好了与南京共存亡的样态,但是在12月12日,唐生智接到了蒋介石的撤退令后开始下令撤退,既然无法与南京共存亡,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后路切断呢?撤退令下达后,唐生智等人先乘坐司令部掌握的船只先行过江,而其他部队和平民怎么办呢?

据记载,俞济时第74军有自己的船只,所以脱险的士兵有5000多人、徐源泉第2军团是提前渡江,脱险者有1000多人,宋希濂第36师因为掌握着卫戍司令部收缴的船只,脱险者有3000多人、第66、83军是从太平门突围出去的,脱险者有3000多人,其他部队基本没能逃出,最后被困于南京而遭屠杀。如果唐生智不把自己的后路切断,可以想一下能运送多少军民渡江脱险,可唐生智非要破釜沉舟,以为自己是项羽吗?

最后是通讯问题。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开始时下达了这样的命令:如果没有卫戍司令部的允许而先行撤退者,第36师和长江北岸的胡宗南即可开枪正法。现在,唐生智下达了撤退令,撤退也顺从章法,可问题在于通讯中断,第36师和胡宗南没有接到撤退令,面对撤退的部队,宋希濂和胡宗南选择了开火。在《南京!南京!》电影里有这样的镜头:一群士兵前往挹江门,想从那里去下关渡江北撤,但守在此处的宋希濂第36师还没接到撤退令,所以挡住了撤退的士兵,一时间,挹江门发生混乱,很多人被踩踏致死

此外,前线的士也没接到撤退令。以第87师为例,第87师师长王敬久参加完卫戍司令部的会议后赶回指挥部匆忙下达了撤退令,然而大部分部队没接到,王敬久也不管这些了,带着人先行过江。由于一线部队失去了指挥系统,战斗意志随之崩溃,日军山田支队在幕府山下用一百多名士兵俘获了上万中国俘虏是最好的例子。

由此可见,南京撤退存在着很多致命的问题。但是,说再多也无法改变当年的惨状,我们要做的就是铭记历史,不忘耻辱。

关注我,带你走近历史。

1 阅读:172

史落夕阳浊酒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