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黄(攻毒杀虫止痒药)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7-12 06:09:12

石硫黄最早记载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名医别录》补充其能:“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癖在胁部,咳逆上气,脚冷痛弱无力,及鼻衄恶疮,下部匿疮,止血,杀疥虫。”《药性论》称其“除冷风,顽痹,生用治疥癣及疗寒热咳逆,炼服主虚损泄精。”以上本草基本概述了硫黄内服及外用的功效与主治范畴,并进一步指出本品生用与制用的不同。而《海药本草》补充其能主“老人风秘。”

中医

中药硫黄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主产于山西、河南、山东。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本品有特异的臭气,味淡。以色黄、光亮、质松脆者为佳。敲成碎块,生用;或与豆腐同煮,至豆腐显黑绿色时,取出,漂净,阴干后用。

本品性味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具有外用解毒疗疮、杀虫止痒;内服补火助阳通便的功效。

注意:孕妇慎用;不宜与芒硝、玄明粉同用;阴虚火旺者忌服。

硫黄为矿石类药物,因其性质通流、色赋中黄,故名。陶弘景谓其“色如鹅子初出壳。”本品别名有石流黄、昆仑黄、黄牙、黄硇砂等。

《本草崇原》

石硫黄。气味酸温,有毒。主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能化金银铜铁奇物。(奇,疑作等。)

(石硫黄出东海牧羊山谷及太行河西山中。今南海诸番岭外州郡皆有,然不及昆仑、雅州舶上来者良。此火石之精所结,所产之处必有温泉,泉水亦作硫黄气。以颗块莹净光腻,色黄,嚼之无声者,弥佳。夹土与石者,不堪入药。)

硫黄色黄,其形如石。黄者,土之色。石者土之骨。遇火即焰,其性温热,是禀火土相生之气化。火生于木,故气味酸温,禀火气而温经脉,故主治妇人之阴蚀,及疽痔恶血。禀土石之精,故坚筋骨。阳气长则毛发生,故主头秃。遇火而焰,故能化金银铜铁奇物。

硫黄和雄黄

硫黄和雄黄均能解毒杀虫,常外用于疥解恶疮湿疹等症。然雄黄解毒疗疮力强,主治痈疽恶疮及虫蛇咬伤;内服又能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用治虫积腹痛、哮喘、疟疾、惊痫等证。硫黄则杀虫止痒力强,多用于疥癣、湿疹及皮肤瘙痒;内服具有补火助阳通便之效,用治寒喘、阳痿、虚寒便秘等证。

不良反应

硫黄在肠道中可形成硫化氢。硫化氢是一种剧烈的神经毒物,并可抑制某些酶的活性,引起组织细胞内窒息;硫化氢亦可与组织内的钠离子形成具有强烈刺激性的硫化钠,对局部黏膜产生刺激作用。中毒时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腹痛便血,头晕头痛,全身无力,心悸气短,体温升高,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续而昏迷;亦可合并肺炎、肺水肿等。硫黄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误服、过量、久服硫黄;二是服用未纯化或未经炮制的生硫黄。

现代药理

中药硫黄主要含硫(S),另杂有砷、硒、碲等成分。《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硫(S)不得少于98.5%,饮片含量同药材。

中药硫黄与皮肤接触,在体温下产生硫化氢,可杀灭疥虫;由于微生物或上皮细胞的作用,氧化成五硫磺酸,而具有杀菌和杀霉菌的作用;硫化物尚能溶解角质及脱毛。本品对实验性支气管炎有一定的镇咳消炎作用。本品在肠内形成硫化氢,刺激肠壁增加蠕动而缓泻。

时间:2024

0 阅读:0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