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成人的判断力有时候甚至不如孩子。这不,浙江杭州的一位14岁少年,一次偶然操作登入QQ时,揭露了一桩骇人听闻的事件。
原来,他的单亲妈妈,在网络上与一名素未谋面的男性频繁交流,且对话内容充满暧昧,但单亲妈妈却不知这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
经常听校园里的老师们宣传网络诈骗的事情,这位机智的少年因此特别警惕。在浏览母亲与这名男性的交谈记录时,他注意到,这名男士不仅经常询问母亲的身体健康,还时不时推荐一些投资理财的产品给母亲。
少年立刻意识到男方行为的不寻常,为了防止母亲落入陷阱,他果断选择报警寻求帮助。
警方及时介入调查,成功阻止了这起诈骗事件的发生。事情的始末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出于对隐私保护考虑,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单亲妈妈罗女士与她的儿子小杨相依为命,平时两人感情十分融洽。可能是因为单身时间过长,对于情感的渴望也逐渐增加。考虑到前段失败的婚姻经历和年幼的儿子,罗女士对再婚有所抵触。
直到网络上遇见了一位网友,罗女士似乎有了转变,开始打破了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
尽管只有14岁的小杨却很懂事,深知母亲这些年来的辛苦。对于母亲寻找伴侣,他不但没有反对,而且还经常鼓励母亲应以自己为重,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儿子的支持下,加上内心再次萌生的对爱情的渴望,罗女士在网络上寻找“真爱”。单纯且善良的罗女士很快就被一个自称是“现役军官少尉”的张姓网友所吸引,并且聊得非常投机。
随着交流的深入,张某不断表示希望与罗女士组成家庭,并声称自己即将退伍,将有一大笔退伍金,足以让罗女士和儿子生活无忧。面对如此甜言蜜语,罗女士虽然并未立即接受,但已经开始对张某极其信任。
当得知母亲近来喜欢上了网络上的某位男士时,小杨感到非常欣慰,但并未深入询问细节,仅简单提醒母亲要小心网络恋情。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罗女士,还笑着说:“我都多大了还能被骗,你还教育起我了。”说罢也当开玩笑,并没有在意。
直到某天,罗女士外出办事,小杨在家中偶然使用电脑并不经意间登录了母亲的QQ。本来想要关闭QQ的小杨,起初是出于好奇想要了解母亲与那名男子的进展,尽管知道这么做不妥,但小杨还是忍不住查看了聊天记录。查看后,小杨立即意识到母亲所交往的男性存在问题。
事实证明,小杨的判断极为准确,那名男子与罗女士网络交往不久后,就开始推荐所谓的投资理财项目给罗女士,并暗示可以一同投资,类似的信息发送了许多。
虽然年纪尚轻,小杨已经耳闻“杀猪盘”的说法。虽然不确定此男子是否与之相关,但为了防止母亲受骗,他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
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刻派员上门调查,反诈骗民警经过判断确认,这名男子所使用的正是诈骗界惯用的“杀猪盘”手法。这种手法极其隐秘,经常使人轻易落入圈套,受害者多数是经历离异的单身女性。
反诈小组随即与罗女士取得联系,耐心地向她解释了多起类似诈骗案例,试图说服她。然而,罗女士并没有轻易相信。像许多受骗者一样,罗女士一开始宁愿相信对方,甚至把警方的警告告诉了诈骗犯。这种做法令人无可奈何。
当张某意识到事情可能要破败后,借机怂恿罗女士尽快下手投资,以免错失赚钱良机。幸亏辖区民警不放弃,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劝导,罗女士终于清醒,并且断绝了与对方,即刘某的所有联系。
幸好罗女士及时醒悟,没有落入诈骗之中,否则不仅财产损失,与儿子的生活也将受影响。
在这起诈骗事件中,与罗女士交往的男子,正是典型的“杀猪盘”操盘手。“杀猪盘”的操盘手,可能与普通人无异,但他们最常采用的手段是伪装成成功或者容易引起他人敬仰和亲近的角色,接着编织虚假的背景故事,逐步激发受害者的同情心,从而建立起信任。
这些诈骗分子还擅长使用PUA技巧,以其高超的手段经常令人防不胜防。他们从相识到培养感情,再到确立深厚的信任,这一系列过程被称为“养猪”。
信任关系一旦建立,诈骗者便开始“杀猪”,向受害者安利各种所谓的赚钱项目,诱导受害者不断投资。当受害者把巨额财产投入后,等到意识到被骗时,往往已是人财两空。
这类专门针对弱势群体的“杀猪盘”案件,实在令人发指,国家应该采取严厉措施进行惩处。不过,尽管相关的政策措施有其必要性,但提高民众的防骗意识才是关键,否则一切努力都将白费。
但随着诈骗手段日益翻新,保持警惕成了一大挑战。
这里也提醒那些诈骗者,诈骗是可耻的行为,应受到法律的严惩。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对于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若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于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如有其他法律规定的,依据该规定执行。但无论如何,一旦涉及诈骗,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面对现实和虚拟世界日益增多的诈骗分子,大家务必保持警惕。特别是遇到涉及财务投资或资金流向的推销,切勿轻信。更重要的是,你永远不知道网络另一端的人是谁,所以面对任何要你掏钱的"好机会",都应当高度怀疑。
此外,日常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防诈意识,有助于避免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