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近日环球时报综合韩媒报道指出,韩国的造船业在今年预计将连续第三年失去“第一”的宝座,被中国夺走。全年的接单量大致将继续位列世界第二。这意味着,“韩国的‘造船业第一名’”已经连续第三年坐上了老二的宝座。然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韩国仍然对“造船第一”的桂冠保持着一份别样的自信,这种自信,或许只有印度人能够与之匹敌。
英国专业机构克拉克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全球新船订单量同比减少了21%,其中韩国的接单量更是同比减少了惊人的39%,总计201艘、修正总吨955万。相比之下,中国接单量同比减少了6%,为995艘,总吨2189万,毫不意外的是,中国有望再度荣膺全年“造船业第一”。
对于失去“造船第一”的局面,韩媒给出的解释是,由于订单激增,韩国船企开始筛选订单,更加倾向于高附加值船舶和环保船舶,例如甲醇动力集装箱船、液化二氧化碳船、氨运输船等难度更高的船型也开始承建。然而,眼下距离年底仅剩一个月,韩国三大船企中只有一家实现了今年的接单量目标,而三星重工业和韩华海洋仅分别完成了目标的69%和43%。难道这是一场“吃不饱还要挑食”的豪赌吗?
韩国人对自己的造船业当前愈发感到担忧。根据韩联社公布的数据,仅在9月份,中国获得了全球预定量的82%,而韩国仅为6%,落后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主要原因在于人力和技术问题,近年来中国船企的技术水平不断飙升,越来越多的船厂可以承建高附加值船舶,如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相反,韩国由于劳动力短缺及人力成本上升,导致产能下滑。2014年时,韩国造船厂的人力约为20万,而去年年底这一数字降至9.5万。尽管韩国一直在扩大外籍劳工的引进规模,但收效甚微。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造船工业正迅猛发展。中国已经集齐了造船业的“三颗明珠”:航母、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大型邮轮。航母的发展可谓有目共睹,目前中国拥有三艘航母,其中福建舰由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去年,中国承建的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数量超过55艘,而在2008年之前,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制能力还较为薄弱。当前,中国船企制造LNG的水平不断提升,建造周期不断缩减,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4日,中国国产的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五个能够建造此类船只的国家。
今年上半年,中国造船业的造船完工量、新接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均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强大的造船工业实力也为我国海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各种作战舰艇如雨后春笋般持续下水,甚至年产吨位还曾超越整个法国海军。不仅如此,舰艇的性能不断提升,更大、更先进的新型作战舰艇层出不穷,而老型号舰艇的改进版本也在不断量产。美国甚至认为,不久的将来,中国海军的吨位有望超越美国海军,因此,美国正致力于打造无人舰队以对抗中国。
总体来看,中国造船业的崛起不仅在规模和产量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技术水平也在飞速提升,这进一步带动了机械、冶金、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强大的造船工业为我国海军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年前,韩国造船业刚被中国超越时,他们或许嘲讽我们“薄利多销”,认为我们靠着散货船和集装箱船这类低利润、低技术水平的船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然而,如今他们或许已笑不出来了,因为我们既能造得出他们能造的船,也能造得更快、更优质、成本更低。这难免令人有一丝感慨,也许这就是国家的国际地位,一个世界大国早晚要回归她真正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