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病历本上出现"无家属":这家医院用行动重新定义"以患者为中心"

药斗说社会 2025-03-24 05:52:38

从 "无名氏" 到 "完整的人":打破医疗服务的冰冷闭环

近日,在四川南充高坪区人民医院骨一科的病房里,一场跨越 18 年的生命重逢正在上演。当 34 岁的攀攀(化名)在车祸后因记忆障碍无法提供身份信息时,病历本上 "无家属" 三个字,本可能成为医疗服务的终点。但这家医院的医护团队却用行动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起点 —— 通过方言辨识、全网搜索、跨区域协作,最终帮助这位 "无名氏" 患者找到了离散 18 年的亲人。这起看似偶然的医疗事件,实则撕开了当前医疗体系中普遍存在的 "身份依赖症":当患者无法证明自己的社会属性时,医疗服务是否就该止步于躯体救治?

护士长莫舒迪

在传统医疗流程中,患者身份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影响着治疗方案的制定、费用结算、术后照护等环节。这种制度设计本是出于医疗安全考虑,但在实践中却逐渐异化为一种 "身份歧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 1.2 万名身份不明患者接受救治,其中约 40% 因无法核实身份陷入 "医疗孤岛"。高坪区人民医院的实践证明,当医护人员跳出制度惯性,以 "人" 的视角重新审视患者时,医疗服务的边界可以无限延伸。

攀攀通过护士长手机和家人“视频相认”

医疗人文的三重突破:从 "被动服务" 到 "主动建构"

1.打破信息茧房:构建多维度身份识别体系

护士长莫舒迪团队在攀攀病例中展现出的信息挖掘能力,堪称医疗人文服务的教科书。他们通过方言辨识锁定地域范围,运用 "黄桷树"" 堰塘 "等乡土符号唤醒记忆,借助微信视频实现跨时空认亲。这种将心理学、社会学、地域文化融入医疗实践的做法,突破了传统依赖身份证、医保卡的单一身份识别模式。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这种" 拼图式 "身份重建技术,为破解" 无名氏 " 患者身份困局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

2.重构医疗关系:建立平等对话的情感通道

攀攀反复念叨的 "爸爸不要我了",暴露出其深层的心理创伤。医护团队没有将其视为精神障碍患者简单处理,而是以朋友式的聊天方式建立信任,用 "你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玩什么" 等开放式提问,引导患者主动构建记忆链条。这种 "去权威化" 的沟通模式,将传统的医患关系转化为平等的叙事关系,使医疗过程成为修复患者社会关系的重要场域。

3.延伸服务链条:搭建跨系统社会支持网络

从联系当地乡政府到协调跨区域认亲,从医疗救治到心理疏导,高坪区人民医院构建了一条完整的 "医疗 - 社会" 服务链。这种突破医院围墙的服务模式,将医疗机构从疾病诊疗中心转变为社会关系重建枢纽。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 30 万失智失能老人走失,这种 "医疗 + 民政 + 公安 + 社区" 的协同机制,为解决此类社会问题提供了创新范本。

潘潘与家人在病房里团圆

制度创新的启示:构建 "以患者为中心" 的服务生态

1.建立 "无家属" 患者专项服务机制建议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 "社会服务办公室",配备专业社工人员,建立包括心理评估、身份查找、法律援助在内的标准化服务流程。参考南充经验,开发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记忆唤醒工具包,将方言辨识、民俗符号等纳入医护人员培训内容。

2.构建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议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全国性 "无名氏" 患者信息数据库,实现医疗、公安、民政等部门数据互通。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患者信息安全,同时为医疗机构提供快速身份核验通道。南充案例中,护工吉怀春凭借方言经验锁定地域的做法,提示我们应建立方言识别智能系统,辅助医护人员进行地域定位。

3.重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将社会关系重建纳入医疗质量考核指标,建立患者社会功能恢复评估体系。对于成功帮助 "无名氏" 患者寻亲的医疗机构,给予专项奖励。在职称评定中增设 "医疗社会工作" 考核维度,鼓励医护人员参与社会服务创新。

攀攀父母向护士长送锦旗

超越仁心:新时代医疗服务的价值重构

高坪区人民医院的实践表明,现代医疗服务不应止步于 "救死扶伤" 的传统定义。当医护人员开始关注患者背后的社会关系网络,医疗服务就具备了重构社会秩序的力量。这种转变对医疗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1.知识更新:医护人员需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地域文化等跨界知识

2.流程再造:建立从躯体救治到社会功能恢复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3.技术赋能: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社会服务效率

4.文化重塑:在医疗场域中培育 "每个人都是社会人" 的服务理念

目前,在这个技术理性盛行的时代,高坪区人民医院用 18 年团圆的温情故事,为医疗行业上了一堂生动而感人的人文课。当我们在病历本上写下 "无家属" 时,不应忘记每个患者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亟待修复的社会关系网络。唯有将 "以患者为中心" 从口号转化为可操作的服务生态,医疗行业才能真正实现从 "疾病治疗" 到 "生命关怀" 的范式革命。这或许就是攀攀一家反复念叨 "因祸得福" 背后的深层含义 —— 当医疗服务超越技术层面,触及生命本质时,每个患者都有可能获得新生。

信息来源:光明网/封面新闻

编辑:良佑

审核:弘毅

0 阅读:3
药斗说社会

药斗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