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转诊“通堵点”:当三甲医院的专家号“开”进社区诊室

药斗说社会 2025-04-26 13:27:31

4月22日,在上海虹口区和平公园的下沉式广场上,一场由三甲医院专家与社区全科医师 “结对” 的健康咨询活动,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医疗改革进程中破解 “看病难” 的创新探索。

当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 23 位专家与虹口区八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携手站在义诊台前,当普外科专家黄陈承诺协助社区建立标准化门诊手术室,这些细节勾勒出一幅 “医疗资源下沉、双向转诊畅通” 的生动图景,也为破解分级诊疗 “上转易、下转难” 的结构性难题提供了实践样本。

一、从 “单向虹吸” 到 “双向奔赴”:医疗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破局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体系存在着显著的 “马太效应”:三甲医院凭借优质资源吸引大量患者,形成 “虹吸效应”,而社区医院则因资源匮乏陷入 “门可罗雀” 的困境。这种 “单向流动” 不仅导致三甲医院人满为患、患者就医体验下降,更使得基层医疗能力难以提升,分级诊疗制度流于形式。虹口区的探索之所以具有突破性,在于其通过 “结对” 机制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双向流动 —— 一方面,三甲医院专家下沉社区,将技术、经验带入基层;另一方面,社区医师通过与专家合作,提升诊疗能力,形成 “传帮带” 的长效机制。

以黄陈与曹锦峰的 “义诊搭档” 为例,这种跨层级的合作绝非简单的 “专家坐诊”,而是涉及诊疗标准统一、手术能力建设等深层次协作。当社区医院能够开展普外科、泌尿外科小手术,意味着基层医疗服务半径的实质性扩展。这不仅减轻了三甲医院的压力,更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常见问题,避免了 “大病小病挤三甲” 的无序状态。正如虹口区卫生健康工作党委书记何东滔所言,这种 “双向奔赴”的模式 不是短期的资源输送,而是通过制度设计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 “生根发芽”。

二、从 “治已病” 到 “管全程”:全周期健康管理的基层延伸

在传统就医模式中,患者往往面临 “诊疗与康复脱节” 的问题:大病在医院治疗后,缺乏专业机构进行后续管理,导致部分慢性病患者因护理不当反复住院。虹口区试点的 “上转签约居民诊后下转社区” 服务模式,正是针对这一痛点的创新解决方案。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为例,当患者在三甲医院完成急性期治疗、指标平稳后,其健康管理责任逐步转移至社区医院,由专家定期下沉查房,形成 “医院治疗 — 社区康复 — 全程管理” 的闭环。

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将医疗服务从 “单一治疗” 拓展到 “全周期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在慢性病防控、健康监测等方面的地缘优势。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病率超 79.4%,基层医疗若能承担起慢性病管理的重任,将大幅减轻三甲医院的诊疗压力。而虹口区的实践表明,通过 “结对” 机制,三甲医院的专科能力能够有效辐射到社区,让基层医师在专家指导下掌握慢性病管理的规范流程,从而实现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的理想就医生态。

三、从 “试点探索” 到 “制度创新”:分级诊疗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任何改革都需要经历从试点到推广的过程,虹口区的探索亦不例外。当前,其选择眼科、泌尿外科、内分泌代谢科等专科作为先行试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这些科室涉及的疾病多为常见病、慢性病,且部分诊疗环节适合在社区开展。以白内障患者为例,术后康复期的护理完全可以在社区完成,通过专家定期下沉指导,既能保证医疗质量,又能减少患者往返三甲医院的奔波。这种 “精准试点” 策略,为后续扩大合作范围积累了经验,也避免了 “一刀切” 可能带来的风险。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提出的 “上转顺畅、下转优化” 目标,直指分级诊疗的核心矛盾。在过去的改革中,“上转” 依托医保政策引导和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 “下转” 却因基层能力不足、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进展缓慢。虹口区的做法启示我们,实现 “下转” 需要双向发力:一方面通过 “结对” 提升社区诊疗能力,让患者放心 “下转”;另一方面,建立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利益共享机制,避免出现 “下转容易接手难” 的局面。例如,通过医联体内部的绩效联动、专家下沉的考核激励等制度设计,将 “结对” 从个人行为转化为机构间的常态化合作。

四、挑战与展望:让 “结对” 机制成为医疗改革的 “催化剂”

尽管上海市虹口区的探索成效初显,但仍需正视潜在挑战。

首先是人才问题:基层医师数量不足、能力参差不齐,短期内难以通过 “结对” 完全弥补。

其次是信息化支撑:双向转诊需要统一的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技术保障,目前部分地区仍存在 “信息孤岛” 现象。

此外,医保支付方式、绩效评价体系等配套政策也需进一步优化,以形成改革合力。

展望未来,这种 “三甲医院 + 社区” 的结对模式不应局限于义诊和手术协作,而应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例如,在科研层面,三甲医院可带领社区团队开展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为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持;在教学层面,可将社区医院作为医学院校的实践基地,培养 “下得去、留得住” 的基层医疗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 “点对点” 的结对经验升华为 “系统化” 的制度安排,通过立法或行业规范明确各方权责,让医疗资源下沉成为刚性约束而非柔性倡导。

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慢性病负担日益加重的今天,虹口区的探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医疗改革切面:当三甲医院的专家号不再是 “稀缺品”,当社区医院成为居民健康的 “守门人”,当双向转诊真正实现 “通堵点”,医疗体系才能回归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的本质。这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创新,更需要打破利益壁垒的勇气和构建协同机制的智慧。期待更多 “结对” 案例涌现,共同绘就分级诊疗的壮美画卷,让优质医疗资源如春风化雨,润泽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撰稿:良佑

审核:弘毅

0 阅读:1
药斗说社会

药斗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