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龄化遭遇慢性病潮:医养结合必须啃下这三块"硬骨头"

药斗说社会 2025-03-23 05:46:47

双重压力下的医养困局

截至 2024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 3.1 亿,占总人口的 22.0%,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达 2.2 亿,占比 15.6%。随着慢性病发病率攀升至 60% 以上,老龄化与慢性病潮的叠加效应,正将医养结合推向改革深水区。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亦强调 “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然而,当前医养结合仍面临政策协同不足、技术赋能滞后、人才与资源短缺等系统性梗阻。目前,破解这三大 “硬骨头”,已经成为构建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所在。

一、政策协同与支付体系:破解资源整合的 “肠梗阻”

问题:制度碎片化与资源错配

目前,医养结合政策分散于卫健、民政、医保等多部门,缺乏统一的老年人综合照护需求分级规范。以长期护理保险为例,试点城市虽覆盖超百万失能老人,但跨省服务互认机制尚未建立,导致京津冀、成渝等区域资源共享受阻。同时,支付体系韧性不足,医保、商保与财政补贴联动机制尚未形成,部分民营养老机构因 “造血能力” 弱陷入运营困境。

改革路径:系统性制度创新

1.统一标准,促进政策耦合:制定全国统一的老年人综合照护需求分级规范,整合涉老标准,推动《“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等政策深度协同。

2.完善长护险制度:扩大试点范围,探索 “医保 + 商保 + 财政” 联动模式,减轻失能老人家庭负担。

3.升级监管能力:在京津冀、长三角等条件成熟地区建立康养服务资质互认标准,打造区域协同监管样板,防止 “政策打架” 与 “监管真空”。

二、智慧技术供需错配:突破服务网络的 “数字鸿沟”

问题:技术应用与需求脱节

尽管 “智能云诊室” 服务超千万人次,但智慧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仍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智能跃迁不足,5G 网络覆盖率仅为城市的 60%;另一方面,数据应用深度滞后,健康预测模型、虚拟现实认知训练等数字疗法尚未普及,加剧了城乡服务网络的梯度断层。

科技赋能:构建 “云端 + 终端” 服务体系

1.推广 “虚拟养老院”:重点支持可穿戴监护设备,构建 “5G+AI” 远程服务体系,实现居家医养智能化。

2.建设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大数据平台:开发健康预测模型与数字疗法场景,推广智能辅具租赁服务,加速创新产品下沉。

3.补齐农村短板:利用乡村公共设施、闲置校舍发展普惠养老,通过 “云端” 技术将优质资源输送至基层,缩小城乡差距。

三、人才与资源要素:筑牢可持续发展的 “基石”

问题:结构性短缺与要素约束

人才方面,养老护理员缺口超千万,且职业通道不畅,护士资格与护理员职称衔接机制尚未建立。资源方面,土地集约利用难、金融支持不足等问题突出,社会资本参与医养项目面临特许经营期短、税收优惠少等障碍。

破局之道: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

1.人才培养:推动高校增设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专业,建立护理员与护士职称互认机制;推广 “时间银行” 全国通兑制度,激活银龄志愿服务。

2.要素保障:将医养用地纳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专项目录,探索养老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税收递延政策;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延长特许经营期。

3.风险防控:建立全国统一养老服务纠纷调处平台,开发专属责任险,为社会资本参与提供风险屏障。

综上所述,啃下 “硬骨头”,方能托起 “银发中国梦”

当老龄化遭遇慢性病潮,医养结合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国家战略。破解政策协同、技术赋能、人才与资源三大瓶颈,需要以 “刀刃向内” 的改革勇气,推动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与要素重构。唯有啃下这三块 “硬骨头”,才能尽快让 3.1 亿老年人真正实现 “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温暖的银发力量。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良佑

审核:弘毅

0 阅读:2
药斗说社会

药斗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