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杨得志:80岁时再娶55岁舞蹈演员,4年后寿终正寝

小众说视 2024-01-04 08:33:45

#优质作者榜#“开国上将”杨得志:80岁时再娶55岁舞蹈演员,4年后寿终正寝

杨得志,原名杨敬堂,生于1911年1月3日湖南省醴陵南阳桥,家境贫寒,居住在三望冲的铁匠家庭。尽管名为“得志”,但他的生活却常年困顿。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残酷现实让杨得志感到无法忍受。1928年1月,年仅17岁的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毅然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正式成为红军的一员。

杨得志怀揣着对红军的憧憬和对战斗连队的渴望,踏上了新的征程。杨得志渴望能够拥有一支真正的钢枪,于是向身边的老兵打听,得知只有在战斗连队才能领到枪支。这消息让他内心燃起了对战斗连队的强烈渴望,因为那里是他实现拥有步枪梦想的唯一途径。

终于,他得知上级分配他到师属特务连,心中不禁激动而蹦跳。当他踏入特务连的大门,班长并没有按他期待的那样为他发放一支枪支。相反,他依旧手持一杆梭镖,这让杨得志感到沮丧和失望。

杨得志的不满情绪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心头涌动着对不公平待遇的怨愤:“为什么他们都能背着汉阳造,而我却要扛着梭镖,分明就是看不起我们这些新兵!”这种不满让杨得志的犟脾气爆发,他拒绝接受班长交给他的新武器,甚至想要扭头回师部要求重新分配到其他连队。

班长深谙兵法,看出了杨得志的心结,没有直接指责他,而是果断地下令全班战士集合。

当战士们齐刷刷地扛着各式各样的武器站在一起时,杨得志惊讶地发现,无论是班长还是其他战士,手中的武器要么是梭镖,要么是大刀,并没有一支汉阳造步枪。这样的景象让他瞬间冷静下来,原来并非是自己一个人面对这种情况。

不久之后,他追逐着一个正拖着枪逃跑的敌军士兵,穿越了几个山头,最终将对方逼至无路可逃。那名敌军士兵无奈地举起双手投降,此时,杨得志的心中涌起一阵胜利的兴奋。

这场战斗对我军而言是一场大获全胜的胜利,而对于杨得志个人而言,更是圆了他的梦想,成功夺得了一支“汉阳造”步枪。数十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杨得志依然满怀兴奋:“这是我第一次在战场上缴到的战利品。”

在1935年的“强渡大渡河”之战中,杨得志再次展现出非凡的战斗才华,建立了显著的军功。

大渡河,是一条蜿蜒而险峻的岷江支流,宽阔达300米,水流湍急,两岸是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地势异常险要。

面对蒋介石的全力出击,红一军团首领于1935年5月24日发布了“强渡大渡河”的紧急命令。在这艰难的时刻,杨得志作为红一团团长,深知任务的紧迫性。他向首领坚定地表态:“红军绝不是石达开!”

1935年5月24日的夜晚,大雨倾盆,然而杨得志带领红一团战士却毫不犹豫地冒雨前行,强行行军70多公里,迅速赶到了大渡河渡口的安顺场。

对岸敌人并不容忽视。即便江面不过百米宽,但渡口对岸设有坚固的防御碉堡,水流湍急,形势严峻。为了实现强渡大渡河的计划,杨得志组织了一支17人的渡河奋勇队。每个人手持大刀、冲锋枪、短枪,背负手榴弹。在这艘被缴获的小船的掩护下,杨得志亲自为这支队伍进行了战斗动员。

清晨7时左右,强渡行动开始!17名勇士勇往直前,船行至河中央时,对岸敌人的碉堡中射出火光,几名战士负伤。杨得志立即做出果断决定,命令迫击炮向对岸发起炮火攻击,以为奋勇队强渡提供掩护。

木船缓缓抵达岸边,湍急的江水在船身旁呼啸而过。17名勇士迅速站立,冲锋枪握在手中,勇敢地面对着对岸的火线。枪声随即爆响,弹雨扫过江面,但这并未阻挡住勇士们的决心。在杨得志的率领下,他们冒着敌人的火力,英勇地冲向敌阵。

随着冲锋枪的扫射声,勇士们将所有的手榴弹扔向敌阵,爆炸声震耳欲聋。短兵相接的一瞬间,火花四溅,枪弹交汇。但红军的战士们凭借着勇气和决心,迅速摧毁了敌人的阵地,成功夺取了渡口的控制权。这一场激烈的战斗标志着大渡河强渡战的成功,也是红军生死攸关的一战。

随后的渡河过程并不轻松,但在17名勇士的英勇奋斗下,我军的后续部队陆续渡过大渡河,顺利突破了敌人设下的防线。

抗日战争时期,杨得志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华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他在八路军中担任了多个关键职务,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和指挥才能。

在冀鲁豫根据地腹地的濮阳、濮县一带,孙良诚设置了百余个据点,而其指挥部设在濮阳城东南的八公桥,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自以为是铜墙铁壁,嚣张气焰十分嚣张。

八公桥附近孙良诚部署了三个加强团,各个据点之间能够相互呼应,一旦杨得志的突袭未能及时成功,转变成阵地攻坚战的情况下,我军将面临前来增援的敌人前后夹击的危险。这样的危险情境,一旦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消除指战员的顾虑,杨得志在作战会议上展现出他卓越的领导风范和细致入微的军事分析。他根据目前的敌我形势提出了详细的分析,并列举了可以打的四条理由,旨在鼓舞大家的士气:

其一,敌军之前曾经吃过我军的亏,现在仍然心有余悸,这为我们创造了有利的心理条件;

其二,敌军兵力虽众,但过于分散,便于我军集中兵力进行歼灭战;

其三,八公桥虽然在敌人纵深防线内,但也位于我根据地内,我们可以相对容易地接近;

其四,孙元良自以为坐拥坚固的防御工事,因此必定对我军轻敌,为我们提供了机会。

"有了这四个有利条件,再加上我们的努力,这一仗是绝对可以打赢的。”

杨得志信心百倍地鼓舞大家说。这样的分析不仅为士兵们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也增强了战士们对战斗胜利的信心。

战役的开始标志着攻打八公桥的计划正式实施。在作战命令发布后,杨得志巧妙地使用佯攻,命令一些部队集中在濮阳城东地区,以迷惑敌军。而担任主攻任务的第五军分区主力部队,则经过20多公里的急行军后,于11月16日夜间,秘密绕过敌人的据点,成功接近八公桥。

晚上10时左右,突击队分别从八公桥的东北角和东南角越过外壕,逼近围墙,开始竖梯登墙。

当时,孙良诚的部队正在打麻将,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我军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手握钢枪,瞬间将敌人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只能举手投降。

被俘的孙良诚参谋长感到十分懊悔,对我军的行动感到震惊,并赞叹道:“万万没有想到,贵军会趁着这种狂风之夜来打八公桥。真是神兵,真是神兵。”

这场战斗中,我军全歼了孙良诚总部和直属队,成功摧毁了敌人的首脑机关。俘虏了伪第二方面军参谋长甄纪印及以下官兵3000余人,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包括马匹、炮两门、轻重机枪34挺、长短枪2000余支。此次胜利不仅打破了孙伪军的进攻,还成功收复了八公桥及周围200多公里的地区。

到了1943年底,冀鲁豫边区的革命斗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我军全面攻克了敌人的碉堡和据点,数量比前一年多出了四倍,成功收复和扩大了根据地和游击区约4000多个村庄。这些辉煌战果无不凝结着杨得志将军的大量心血。

1948年11月,在平津战役中,杨得志奋勇围困、攻克新保安,全歼傅作义的王牌第35军及两个师,为解放北平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的三月,杨得志再次亮相,率部参与太原战役。紧接着,他带领军队向西北挺进,积极参与了一系列战斗。这一段时期,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只是杨得志军旅生涯的一个新的高峰,因为命运将他引向了朝鲜战场,为他的军事生涯注入了新的精彩篇章。

1951年2月16日,为了响应朝鲜战场的形势,中央决定派遣杨得志将军率领第十九兵团进入朝鲜作战。当他刚刚踏上朝鲜的土地时,他的部队险些发生了一场惊险的意外。

为了避免白天遭到敌军的轰炸,于17日拂晓,火车头将杨得志将军和兵团机关乘坐的四节车厢送到了定州南边的一处山洞内,准备在夜间再继续行进。当傍晚时分,车厢却发生了一场出乎意料的事故。

突然间,车厢发出了一声巨大的撞击声,紧接着慢慢地移动起来,离开了山洞。杨得志感觉到车厢并非被车头拉动向前行进,而是朝着相反的方向移动,而且速度还在不断增加。车身前倾,车上的物品如茶缸、军用水壶等开始往下滑动,发出叮当作响的声音,车上的人也因为颠簸而坐立不安。

就在这时,兵团作战科副科长余震匆忙赶来向杨得志将军和政委张志民报告:“糟了,我们的车厢失去了车头!”

杨得志不由得一惊,迅速探出头去查看,果然发现车厢前后都没有车头,此时车厢正顺着山势迅速下滑。由于速度很快,拉制动闸已经无法起到作用。

一些惊慌失措的干部提议跳车,但杨得志立刻制止道:“不行,车速太快,不能跳车!”车厢在狂奔了10多分钟后,终于驶进了定州车站。这里地势较平坦,车厢如果没有其他意外,将很快停下来。

突然间,众人发现车站轨道上停着一辆货车,眼看着车厢将与货车相撞,引起了一片紧张和担忧。一旦发生碰撞,必定会造成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年轻男孩突然从月台上冲出来,飞快地扳动了道岔。这一举动使得杨得志一行的车厢缓缓停到了另一条铁轨上。

车厢停稳后,杨得志急忙跑下车,欲向这位救命恩人表达感激之情。当他们亲自走到这位救援者面前时,所有人都感到震惊不已。

这位竟然只有十三四岁的孩子,身材瘦小,穿着破破烂烂的衣物。小手被寒冷的空气冻得通红,而他的胸前居然挂着一支比他个头还高的美式冲锋枪。孩子虽年幼,却展现出了一副成年人的面容和坚定姿态。

随后,杨得志让警卫员为这位年轻救命英雄准备了一些吃的,而他也非常爽快地接受了这份心意。在享用了食物后,他开始叽叽咕咕地说了些话,通过翻译表达出:“他说,谢谢志愿军东木(同志)。”

后来,回想起这一幕,大家都感到了一阵后怕,但同时也觉得当时的紧张情境令人好笑。然而,幸好这只是一场虚惊,否则后果可能不堪设想,朝鲜战场的战局也可能发生转变。历史没有假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到朝鲜战场,杨得志就结合冀中地道战的经验,提出了建设“坑道工事防御体系”的方案。这个体系将若干个防炮洞连成“V”字形,小的可容纳一个班,大的可容纳一个排,甚至是一个连队,而洞内还凿有瞭望孔和射击孔。

在我军武器装备相对落后于敌军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我军的伤亡,同时对敌军造成最大程度的杀伤。这一创新性的防御体系得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高度赞赏,他曾说:“这是一个创造!我就不信,他美国人还能把地球炸通。”

据记载,在近3年的时间里,我军在朝鲜战场上挖掘了长达1250公里的坑道和长达6240公里的各种堑壕、交通壕,并修建了20多万个地堡,横贯朝鲜半岛230多公里,形成了20到30公里纵深的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

在1952年10月14日进行的“上甘岭坑道防御作战”中,这种战术的成果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当时,“联合国军”集结了6万余人的兵力,300余门大炮,170余辆坦克,以及多达3000多架次的飞机,对我志愿军两个连防守的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我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激战一直持续到11月25日,整个战斗历时43天,我军与“联合国军”进行了多达59次的阵地争夺,共击退敌军900多次的冲锋,并进行了数十次的反击。

在这场战斗中,我军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共毙俘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摧毁敌方大口径火炮61门和坦克14辆,成功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

此役之后,美军元气大伤,再未向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三八线”附近,而这场战斗不仅奠定了朝鲜半岛南北疆域的划分,还为东亚地区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

许多人认为:“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这场战役也创造了人民军队依靠坚固阵地进行坚守防御战役的光辉典范。美军总司令克拉克在战后也不得不承认:“志愿军的这个战术,的确富有创造性。”

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终于在中朝方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方签署的《朝鲜停战协定》中画上休止符。

两年零九个月的激战结束后,1954年,杨得志回国,踏入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并兼任该院系主任。同年4月,杨得志荣升为济南军区司令员。

在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主席发出号召,要求所有军官都下去当一个月兵,深入了解士兵的生活、思想、心理。作为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毅然脱下将军服,穿上士兵装,佩戴列兵军衔,亲自前往驻扎在徐州市的某团六连四班,成为一名普通的列兵。杨得志成为第一个积极响应该号召的军区司令员。

杨得志初到连队,士兵们对这个“老兵”感到十分好奇。毕竟,当时的杨得志已经接近五旬之年,怎么可能还是一个列兵呢?然而,当大家亲眼见到杨得志如同一般“真列兵”一样认真对待训练、听从班长领导、严守规章制度时,逐渐消除了怀疑之念。渐渐地,士兵们亲切地称他为“老杨”。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四班的班务会上,杨得志受到了高度评价。他服从班长领导,遵守规章制度,与战友们团结友爱,劳动观念强烈,刻苦钻研,在四次射击中三次获得优秀,一次获得良好,成为全连队的优等射手,堪称大家学习的楷模。

值得一提的是,全连队一致评选杨得志为“五好战士”,这是对他在普通列兵身份下的出色表现的高度认可。

在离开连队的欢送会上,杨得志表达了深深的感激和离别之情:“我们相处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友情很深。人走心在,请把我的名字列入连队的花名册。我愿意永远做六连的一名列兵。”这番真挚的表白让在场的战友们感动不已,纷纷落泪。

杨得志自幼出身贫寒,14岁便离家打工,参加红军后一直跟随部队南征北战,未曾有机会回到家中。1950年1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陕西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携夫人申戈军及女儿华荣、柏华,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湖南株洲老家,实现了衣锦还乡的梦想。

然而,回到家中的他得知自己的父亲、大姐、二姐和弟弟已经不在人世,而叔叔则在当年讨饭时被地主家的恶狗咬死。面对家破人亡的事实,杨得志深感悲痛。第二天一早,尽管身体已经劳顿不堪,他仍然登上祖坟山,静静地向先祖祭拜。

站在父母的坟前,他默默肃立良久。此刻,他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个为家庭操劳的母亲的形象,一个善良、勤劳、宽容的母亲,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先后为杨家生育了十四个孩子,然而在困苦中孩子们相继夭折,母亲也于1921年因难产早逝。

杨得志一生有过两位妻子,原配夫人名叫申戈军。申戈军曾担任济南军区直属政治处主任、总参谋部某研究所顾问等职务。

在1940年4月嫁给杨得志后,两人育有一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他们携手共渡风雨,共同经历了战乱与和平的岁月。然而,1989年,申戈军因病离世,结束了她在杨得志身边的陪伴。

1990年4月30日,已经年过八旬但依然老当益壮的杨得志娶了比他年轻25岁的石莉为妻。石莉早年曾入伍,担任志愿军文工团的舞蹈演员,还曾担任志愿军副排长。两人在相互理解和关心下,共同度过了四年的幸福生活。

1994年10月25日,83岁高龄的杨得志将军在北京逝世,结束了他丰富而辉煌的一生。这位一生都在戎马生涯中担当重任、英勇奋斗的军人,留下了深刻的战功和崇高的军人风范。同年11月14日,刘华清和张震在悼文中称杨得志为“一代忠勇之将”,这无疑是对他军事生涯的高度概括。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9 阅读:2760
小众说视

小众说视

带上自己的梦想远行,与你分享精彩的影视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