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墓人
编辑|纪墓人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
今年,欧盟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态度可谓是大转弯,曾几何时,欧洲车企在中国市场可是呼风唤雨,如今却对中国电动车喊打喊杀。
欧盟宣布要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达37.6%的惩罚性关税,这可不是开玩笑的,面对这样的“下死手”。
中国会怎么应对?难道真的要让欧洲车在中国也寸步难行?这场汽车贸易战,到底谁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欧盟的“围堵”策略】
说起来,欧洲汽车工业可是有着百年历史了,德国的宝马、奔驰,法国的雷诺、标致,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大品牌?可就是这些老牌劲旅,如今却被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搞得焦头烂额。
欧盟这次可是下了狠手,不光要征收高额关税,还要对中国电动车实施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和市场准入限制,表面上看是为了环保,实际上却是一道道贸易壁垒。
欧盟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既要限制中国电动车进入欧洲市场,又想扶持自家的电动车产业,可问题是,这种做法真的能奏效吗?
且不说中国电动车在技术和价格上的优势,单说欧洲消费者的选择权,欧盟这么做是不是有点自作聪明?毕竟,消费者只认产品,不认国籍。
更重要的是,欧盟似乎忘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市场对欧洲车企有多重要,就拿德系车来说,2023年在华销量可是高达200多万辆,占了公司营收的三成以上呢。
这么一算,欧盟这招“围堵”策略,会不会反而伤了自己?毕竟,中国市场可不是好惹的,要是中国也来个以牙还牙,欧洲车企在华的生意恐怕就要凉凉了。
说到底,汽车产业链可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光涉及就业问题,还关系到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欧盟这么做,难道就不怕引火烧身?
【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
说起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真可谓是一部现代版的“蛙跳”神话,还记得二十年前吗?那时候的国产车,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个笑话。
可如今呢?比亚迪、蔚来、小鹏,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品牌?这背后,靠的可不是什么歪门邪道,而是实打实的技术创新。
电池管理、智能驾驶、车联网,这些高科技领域,中国车企可是一点不含糊,就拿比亚迪来说,人家的刀片电池技术,可是让特斯拉都眼红不已。
更厉害的是,中国不光会造车,还把整个产业链都给搞定了。
从上游的锂矿开采,到中游的电池生产,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一条龙服务,这种全产业链的优势,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追赶的。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靠政府补贴吗?可别忘了,补贴早就退坡了,中国电动车不但没倒,反而越做越大,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电动车的竞争力,已经不是靠补贴就能解释的了。
再看看国际市场,以前中国车企出口,那可是战战兢兢,生怕被人嫌弃,现在呢?走到哪儿都是昂首挺胸。
就连欧洲这种汽车强国的地盘,中国电动车也敢大摇大摆地闯进去,这份底气,来自哪里?还不是来自过硬的产品质量和领先的技术水平。
说到底,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从当年的追赶者,到如今的领跑者,中国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汽车领域,更是整个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
可是,成功往往伴随着挑战,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虽然让国人自豪,但也引发了一些国家的不安。
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的地位变化,更是让一些老牌工业国坐不住了,那么,面对这种局面,中欧之间的汽车贸易争端,会不会演变成一场更大规模的贸易战呢?
【贸易战的代价】
说到贸易战,大家可能都觉得挺刺激,可真打起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就拿这次中欧汽车贸易争端来说,表面上看是两家打架,实际上却是在玩一场复杂的国际象棋。
先看欧盟这边,他们想用高关税来挡住中国电动车,看似是在保护自家产业,可问题是,现在的汽车产业链早就全球化了。
就算是挡住了整车,可关键零部件呢?电池、芯片、软件系统,这些东西可都离不开中国,这么一搞,不是把自己也给坑了吗?
再说中国这边,要是真的以牙还牙,对欧洲车企下狠手,短期内可能会出一口恶气,可长远来看,对自家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恐怕也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毕竟,国际市场是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棋局,更别提消费者了,欧洲人想买便宜好用的中国电动车,可能就要多掏腰包,中国人喜欢的德系豪车,说不定以后也得加价。
这种情况下,最后吃亏的,还不是普通老百姓?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市场竞争吗?可别忘了,汽车产业可不是小打小闹。
它关系到就业、税收、技术创新,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要是真打起贸易战来,那可是伤筋动骨的大事。
再者说,现在全球经济形势本来就不太乐观,疫情刚过,通胀又来,各国都在想办法提振经济,这个节骨眼上打贸易战,不是自找麻烦吗?
其实啊,与其打来打去,不如坐下来好好谈谈,中国有技术优势,欧洲有品牌积累,强强联手不是更好?就像当年中国刚开放时,欧洲车企进来合资一样,只不过这次,可能得换换位置了。
说到底,贸易战打来打去,最后吃亏的可能是所有人,与其这样,不如想想怎么实现共赢,毕竟,车轮都是圆的,何必非要把路走成方的呢?
可问题是,面对欧盟的强硬态度,中国真的能坐视不理吗?如果必须要采取反制措施,中国又该如何出招,才能既维护自身利益,又不至于把事情闹大呢?
【中国的反制之道】
面对欧盟的“下死手”,中国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俗话说得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不,中国机电商会已经放话了,对欧盟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
这话听着不咋重,可背后的意思可就深了去了,中国企业可能会重新考虑在欧洲的投资计划,本来呢,不少中国车企都想在欧洲建厂,既能就近生产,又能避开关税。
可现在这情况,谁还敢贸然投资?万一哪天欧盟又来个什么《外国补贴条例》,那不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吗?
中国政府也不是吃素的,要是欧盟真的一意孤行,中国完全可以来个以牙还牙,比如说,对欧洲车企在华的业务也来个“严格审查”。
安全标准、环保要求、市场准入,这些东西都可以好好“研究研究”,再说了,中国可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就拿德系车来说,在华销量占了人家总销量的三成还多。
要是中国市场真的对欧洲车企“关上大门”,那损失可就大了去了,当然,话说回来,贸易战这种事,打起来容易收场难,中国也不是真要把事情闹僵。
更多的,可能是给欧盟一个警告:别太过分啊,中国也是有底牌的,其实啊,中国真正的高招,可能不是简单的报复,而是加快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现在的中国汽车产业,无论是技术还是品牌,都已经今非昔比,与其在关税上斤斤计较,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上。
等到哪天,中国车真的能在品质和口碑上全面超越欧洲车,那还怕什么贸易壁垒?市场竞争是你追我赶的过程,与其指望别人放水,不如自己加把劲,只要产品过硬,消费者自然会用钱包投票。
【结语】
然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国际舞台上,还需要学会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尊重国际规则,追求互利共赢,面对贸易摩擦,理性应对、持续创新才是正道。
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不应该仅仅依赖于某一个市场,而是要着眼全球,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我们也呼吁各国共同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环境,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 2024-08-21 《欧盟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最高达36%关税,外交部回应》
·央视新闻 2024-08-21《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坚决反对欧委会对华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
没有了中国的市场,欧洲汽车只能自己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