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第三十七回写到探春得了一瓶白海棠,便起了雅意要结诗社咏诗,既然要作诗,那每个人便要起一个别号,这样彼此称呼起来更雅。
李纨是“稻香老农”,宝钗是“蘅芜君”,探春则是“蕉下客”。黛玉笑话探春:“古人曾云‘蕉叶覆鹿’。她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
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后来黛玉作诗果然用了“潇湘妃子”此别号。
红楼梦中不管是诗词,还是人物的称呼、别号都含有深意,多半预示着她们的命运或结局。那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呢?
潇湘妃子本是来源于神话传说,据说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同时嫁给舜帝为妃子,舜帝和娥皇女英之间非常恩爱。后来舜帝南下巡视,不幸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
娥皇女英闻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寻找舜。两人来到湘江边上,望着九嶷山痛哭流涕,她们的眼泪,挥洒在竹子上,竹子上留下了斑斑的泪痕。此后此竹被称为“斑竹”或“湘妃竹”。舜死了,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以身殉情,跳入了波涛滚滚的湘江,化为湘江女神,人称湘妃或湘夫人。
以上便是潇妃的来源。那黛玉别号潇湘妃子,是不是也暗示着她以后的命运如湘妃一般?很多人根据这个,认为黛玉将来和探春一起效仿娥皇女英和亲,共同嫁给外藩的藩王。
其实这种说法只是看到了潇湘妃子的表面意思,如果仔细看看,会发现探春当初的话另有含义。
“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没错,黛玉住的地方是潇湘馆,那里也有很多竹子,黛玉爱哭,那些竹子日后肯定会变成斑竹。
但这里有个重点,黛玉为什么泪洒斑竹?因为她想念林姐夫,所以那些竹子被泪染成了斑竹。
注意她想的是林姐夫,那就是她自己的夫君。黛玉能想念的男子有谁,唯有宝玉而已。
如果她去和亲了,嫁给了藩王,那她的夫君就是藩王,而不是宝玉。她会想念藩王吗?不可能啊,她若被迫嫁给了藩王只会一心求死,还怎么会去想他?也许有人会说,她是嫁给藩王后想念宝玉,但是人家探春说了,黛玉是想林姐夫,不是说想宝玉。黛玉比探春大,是姐姐,探春口中的林姐夫指的就是黛玉的夫君。
所以不管黛玉嫁给了藩王,还是嫁给了北静王,然后说她日后想念夫君,竹子都被泪染成了斑竹,这个前提就是不成立的。因为她不会想念藩王或北静王,她只会想念宝玉,而她想念的人是她的夫君,那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宝玉是她的夫君。
但我们都知道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至死都是清白之身,也就是说她和宝玉并没有成亲,那宝玉怎么会是她的夫君?
这里猜测是贾母还在时,宝玉和黛玉已经定亲了,只是尚未成亲,后来贾母逝世,两人要守孝三年。接下来贾府又被抄,贾府的男子包括宝玉都被关了起来,看脂砚斋的侧批,可知宝玉曾被关押在狱神庙有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里,黛玉得不到宝玉的音讯,她本就身体不好,此时担忧煎熬,更是病上加病,所以还等不到宝玉回来,她已病逝了。
说黛玉投湖溺水而亡也是不可能的,忘了黛玉葬花吗?春天的落花随流水而去,她尚且觉得不干净,“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她对落花尚能如此,又岂会选择将自己的生命结束于湖水中?
娥皇女英的故事赞美的是对爱情的忠贞不二,潇湘妃子取的也是这个含义。并不是说一定要两女共嫁一夫,或要投江而尽,才堪配湘妃。
黛玉因思念久去未归的宝玉,正如娥皇女英思念舜一样,泪水洒落竹子,形成斑斑泪痕的湘妃竹。最后黛玉因想念宝玉病情加重而仙去,她对宝玉的爱始终是如一的,至死不曾变过。这便是黛玉号称“潇湘妃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