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叶剑英计划抽调44军汽车司机上舰,方强:能开军舰么

野史转记 2025-04-21 11:54:14

【前言】

1950年5月初,叶剑英站在海边,望着浩瀚的海面,心里却充满忧虑。他忍不住问身旁的洪学智:“你的船队怎么还没消息?”

洪学智无奈地表示:“没有资源,再能干的人也办不成事。我现在既缺人手,又缺设备。”

物资匮乏,专业技术人员稀缺。面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冲突,叶剑英果断采取措施,从武汉、长沙和香港三地紧急召集了一批水手登船备战。

叶剑英作为资深领导,面对人才短缺的困境,迅速提出了一个应急方案。然而,方强对此却持保留态度。在与桂永清的海战中,方强担任第三号角色。为了确保他继续留在自己麾下,林彪甚至不惜拒绝了刘亚楼的请求。

【林彪很少夸人,对方强却是多次表扬】

随着解放军战略从防御转向全面进攻,方强奉命前往哈尔滨。1947年3月5日,他接到指令,要求前往东北民主联军总指挥部接受新的任务。

在一座精致的俄式建筑内,方强与林彪司令和罗荣桓政委进行了会面。

简短问候后,罗荣桓直接对方强说,你在合江剿匪行动中表现突出,上级对你评价很高。考虑到你既有军事经验又做过政工,我和林总商量后,初步为你准备了两个职位,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

罗荣桓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在林总和方强之间来回走动。他接着说道:“要是想从事政治工作,可以去六纵担任政委;要是更倾向于军事方面,那就到一纵去做副司令。”

罗荣桓说完,目光转向林彪。林彪点头,接着补充道:

"座位有限,先到先得。你来得迟,暂时将就一下,后续再作安排。"

方强首先向两位领导表达了谢意,随后诚恳地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

方强提到,自己刚到这里,还没跟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交过手。他希望能带领一支小队,深入敌军后方,单独执行任务。这样既能摸清敌人的底细,也能锻炼自己的指挥能力。

当有人表示宁愿担任低级职务也不愿升迁时,林彪立刻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勉强露出一丝笑容,称赞道:“很好!我们正需要像你这样的干部。”林彪没有与罗荣桓商议,便直接下令让方强接替赖传珠,担任新成立的东满独立师师长一职。

在分别之际,林彪对方强说:“别担心失利,也别在意装备损失。”方强坚定地回应:“林总您放心,我肯定带队伍多赢几场。我们不但不会损失装备,还要从敌人手里抢更多大炮!”

方强上任后,于5月带领东满独立师参与了“夏季攻势”行动,与他合作的是政委孔石泉。

1947年8月,蒋介石调整了东北地区的军事指挥,撤下熊式辉,任命陈诚为新任指挥官。陈诚按照蒋介石的指示,对东北战场进行了大规模调整,集结了约50万兵力。与此同时,林彪和罗荣桓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取得“夏季攻势”胜利后,兵力也增长到了51万人。

在这个时期,方强指挥的东满独立师被纳入新成立的第10纵队,并更名为第30师。该纵队的指挥官是梁兴初,而政委则由周赤萍担任。

新成立的10纵由于指挥体系还未完善,其下属的三个师暂时由林彪亲自负责管理。

10月18日,方强收到林彪的紧急命令,要求他带领30师迅速组织对德惠的进攻。

德惠地处长春北部,是敌方固守长春的关键军事要地,素有"钢铁堡垒"之称。该据点配备了两千余名全副美式武装的驻军,并建有密集的碉堡群,具备强大的火力防御体系。

在方强抵达之前,友军连续攻城三天三夜都未能成功。方强坚信:“别人做不到的,不代表我也做不到;别人达不到的,不代表我也达不到。”他面对这种艰难的战役,反而更加斗志昂扬,尤其擅长应对这种硬仗和恶仗。

在紧急情况下,方强迅速发布指令:

方强命令90团侦察连迅速行动,只携带必要装备,急行军前往德惠城南25公里外的饮马河大桥,迅速占领该地,直接堵住城内敌军的撤退路线。这一部署明确向敌方传递了一个信号:我军决心彻底消灭守城部队,不留任何逃脱机会。

紧接着,整支部队的主力部队迅速行动,连续行军75公里,第二天就成功包围了德惠城。

随后,方强组织各团指挥官对德惠周边进行实地勘察,以确定攻城策略。

此时,林彪发布了攻打城北的计划,主力部队和炮兵阵地都已按计划布置完成。

方强通过实地观察发现,敌人为了抵御我军主力从哈尔滨方向的进攻,在城北区域部署了最密集的碉堡群和最强的兵力。

考虑到战场形势的变化,方强果断调整了进攻策略,将主力突击点转移至城市南侧。不过,这种重大决策的实施并非易事。随着主要攻击区域的变更,军队的部署和火力配置都需要重新规划,这直接导致了整体进攻计划的时间表必须相应推迟。

在师党委的讨论中,方强的提议几乎没人支持。大多数将领都反对调整作战计划,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三点:首先,作战方案是林彪亲自批准的,师级指挥官无权改动;其次,城北虽然难攻,但我们的部队靠近哈尔滨,一旦受阻,撤退也方便;最后,如果选择进攻城南,可能会遭遇长春敌军的增援,面临被南北夹击的危险。

方强坚定地认为,军事行动必须严肃对待,绝不能轻率行事。他强调,作战决策应以实战情况为基础,始终以确保胜利为核心准则。

问题在于,方强试图调整林彪的作战计划。林彪作为指挥50万军队的最高将领,一个普通的师长怎么能随意推翻他的决策?更重要的是,即便修改了命令,方强能确保攻城行动万无一失吗?如果行动失败,后果谁来承担?

方强与众人意见分歧严重,双方僵持不下。情急之中,他猛地拍案而起,厉声喊道:“如果总部不调整作战计划,我绝不负责这次攻城行动!”

面对这一局面,当地党委决定将情况汇报给上级。令人意外的是,不到两小时,林彪和罗荣桓就共同回电,表示支持方强的看法。

20日,方强发布作战指令:88团负责城南方向的进攻任务,89团主攻城东北区域,90团则负责城西的攻势部署。

这场攻占德惠的战斗打得真是漂亮!只用短短四个小时,就干净利落地拿下了城池,取得了完胜。

第二天,林彪亲自签发嘉奖令,表彰方强师“战术灵活,作战勇猛”,并在全军范围内通报表扬。

据传,林彪得知方强成功拿下德惠的消息后,立刻让参谋长刘亚楼起草一份嘉奖令。刘亚楼写了大半页,交给林彪审阅。林彪看都没看,直接划掉,自己提笔写下了短短八个字。

曾在四野服役的老兵们回忆,林彪平时很少夸奖别人,但对真正有才能的将领格外看重。对于方强,林彪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之情,这种赞誉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在众多将领中,方强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林彪的特别器重。林彪虽然平时话不多,但对方强的能力却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充分体现了对方强的重视程度。在四野时期,能得到林彪如此赏识的将领并不多见,而方强就是其中之一。林彪的这种态度,也反映出他用人唯才的治军理念。

【为方强留在中南军区,林彪驳了刘亚楼的面子】

1949年3月31日,毛泽东在香山会见了第四野战军的师级以上指挥官。在众多高级将领中,毛泽东迅速注意到了方强,他不久前,即3月27日,刚刚被提拔为第四野战军15兵团44军的军长。

毛主席握住方强的手,笑着说道:"方强同志,你在合江地区剿匪工作干得很出色!"

方强还没来得及回应,林彪便立刻插话,向毛泽东汇报:“方强同志在战场上应变能力强,作战勇猛,在辽沈战役中表现尤为出色。”

得知毛泽东和林彪对自己的赞扬,方强内心十分振奋。随后,他带领部队南下,参与广州地区的剿匪行动,再次取得显著战果。

1950年7月,方强作为44军军长和广州警备区副司令员,收到中央军委的命令,被调往华东军区担任空军司令员,前往上海负责组建华东空军的工作。

方强并未察觉,这次人事调整的背后,其实是新任空军司令刘亚楼在幕后推动。两人从合江根据地并肩作战到辽沈战役,尽管方强比刘亚楼年轻十个月,但他的表现让刘亚楼印象深刻。

刘亚楼接手人民空军领导职务后,首要任务是从全军选拔一批杰出的高级军官充实空军队伍。因此,他将目光投向了方强。

时任中南军区司令员林彪在人事调动问题上态度强硬。虽然刘亚楼曾担任他的参谋长并深受重用,但林彪并未因此网开一面,坚持原则不予放行。

林彪听到这件事后,随口说道:“刘亚楼这家伙,竟然把手伸到我这儿来了!”结果,刘亚楼之前的努力全泡汤了。

林彪给方强发去指示,要求他暂时不要行动。然而,军委的命令已经发出,这让方强感到左右为难。面对这种情况,林彪果断表示:“军委那边的事我来处理,你继续留在中南地区,负责组建海军!”

不久,人事调整结果公布:方强被委以重任,担任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同时兼任政委职务。

林彪指派方强负责组建中南海军,这一决定并非源于刘亚楼临时起意挖人,而是早在万山海战期间,林彪就已经明确了这一战略布局。

【方强率一个师与广东军区江防艇队协同,为万山海战做准备】

1950年4月初,解放军迅速跨过琼州海峡,成功占领了海南岛。紧接着,中南军区命令方强,带领一个师,与广东军区的江防艇队合作,尽快攻占万山群岛。

万山群岛当时处于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的控制之下,其驻守部队规模超过3000人,配备的各类舰船总吨位达到1万吨左右。

国民党军队企图利用其海上军力,控制万山群岛,以封锁珠江口,支援大陆作战,并寻找机会进行反击。

方强接到任务后,决定让131师负责万山海战。他马上召集了131师的军政负责人开会,并在会上明确了几点要求。

在珠江口的唐家湾,部队正在加紧进行海上实战训练。

二、要在实战中积累经验,通过海上作战提升海战能力,弥补部队缺乏海战经验的不足。

为迅速扭转南海战局,我军决定采取主动进攻策略。具体作战方案包括:选择夏季有利时机发起突袭,利用夜间掩护实施渡海行动,采取逐个岛屿推进的战术手段,力求彻底消灭敌军主力,一举解放万山群岛,从而彻底改变南海地区的战略态势。

说到海上作战,没有海军力量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当时的华南地区,仅有的海上军事力量就是广东军区刚刚成立的江防舰队。这支舰队成为了该地区唯一能够执行海上防御任务的部队。

当时负责指挥这支“海军”的是洪学智,他身兼第15兵团副司令员和广东军区副司令员两个职务。那时候,洪学智所掌握的装备条件相当有限,用“简陋”这个词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国民党军队撤离时留下的20多艘舰船中,最大的是美国制造的“桂山”号步兵登陆舰,其排水量达到385吨。

尽管参战部队的武器装备并不先进,但负责此次作战的指挥团队堪称重量级。这场发生在万山群岛的战役,由华南军区最高指挥官叶剑英亲自坐镇指挥,洪学智和方强等高级将领则负责具体作战部署。

4月底,叶剑英召集洪学智和方强,共同商讨万山海战的战略部署。

会议最终敲定,由万强带领的44军131师,抽调两个步兵团,组成一支火力支援队和两支登陆部队。他们将与洪学智指挥的江防艇队合作,后者派出20多艘登陆艇和炮艇,共同执行对万山群岛的进攻任务。

131师在唐家湾海滩的强化训练已经持续了近两个月。方强多次前往现场,亲自进行作战动员,并对海上训练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详细部署。

在会议上,方强强调:"万山海战的成功,对我们突破敌方海上封锁、建立海上运输通道、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以及加快渔业生产,都至关重要。"

【叶剑英要把44军汽车司机安排到舰艇,方强有些怀疑】

1950年5月,江防艇队的船只仍未出动。叶剑英对此感到焦虑,便向洪学智询问:“方强的部队在海上训练得如火如荼,你的舰艇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洪学智苦笑着说,哪有什么训练可言?江防艇队不仅设备严重不足,连懂技术的人也少得可怜。

洪学智向上级汇报称:

叶剑英提出,人员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外部调配来解决。如果仍存在缺口,可以考虑从44军抽调部分汽车驾驶员上舰,并请求方强提供协助。

方强忍不住笑道:“开车的能开船吗?”

叶剑英表示:“学就是了!至少操作过设备,关键时刻能启动舰艇,让火炮正常发射就行。”

最终,44军确实抽调了超过100名汽车驾驶员登舰,他们被分配到轮机操作和船舶驾驶岗位。这一调整直接利用了他们在车辆操控方面的专业技能,转岗至海上作业。

经过两周多的航行,江防舰队顺利抵达唐家湾,随即与131师展开战前联合演练。双方投入了密集的训练,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充分准备。

在制定行动计划时,江防艇队和131师出现了意见分歧。江防艇队主张采取逐个岛屿推进的策略,而131师则坚持直接进攻敌军大本营所在的垃圾尾岛。值得注意的是,131师的这一作战计划是由方强亲自拍板决定的。

会议期间,叶剑英和洪学智均支持方强的提议,最终一致决定采纳131师的作战计划。

这场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激烈战斗,由方强和洪学智两位将领共同指挥。他们联手作战,成功击毙、击伤并俘虏了超过700名国民党士兵。最终,残余的敌军仓皇撤退,逃回了台湾。

这次战斗堪称经典,小部队成功击败了强大对手。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十分高兴,马上提笔写下赞词:“这是人民海军第一次取得辉煌胜利,值得嘉奖!”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方强以骁勇善战著称,尤其擅长应对艰险的战斗局面。面对决策时,他从不因上级压力而动摇,始终秉持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唯有取得胜利,才是对战场考验最圆满的回应。

0 阅读:17
野史转记

野史转记

野史转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