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的“星链”要来了,而且至少要来三个,还都是超过1万颗卫星的巨型星座,既有国家队,又有商业航天公司,这事关注度不高,但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其中,G60星座,也叫做千帆星座,将在8月份首次发射。这个星座计划发射约12000颗低轨卫星,提供覆盖全球的宽带网络服务,由商业航天公司垣信卫星来主导,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工业制造能力。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显示,中国最早申请的星座项目是:GW星座,计划12992颗卫星,分为2个子星座,在500km以下的极低轨道部署6080颗卫星,在1145km的近地轨道部署6912颗卫星,由国家队来主导。
除了GW和G60星座,还有一个“鸿鹄-3”星座计划,是由商业航天公司鸿擎科技来主导,它将在160个轨道平面上,总共发射1万颗卫星。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国将迎来“超万颗星座”井喷式的密集发射任务。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马斯克已经搞了“星链”,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建设自己的“星链”?
原因有很多,但重要的是,这关系了我们的安全问题。
一个是航天器安全;
一个是国家安全。
美国早就把地缘政治理论,延伸到了太空,提出天缘政治学,美国太空战略家杜尔曼曾说:
谁控制了近地轨道,谁就控制了近地空间,谁控制了近地空间,那谁就主宰了地球。
而像星链这种大型星座,其实都是部署在近地轨道的,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轨道资源是有限的。其中,近地轨道拢共也就是6万个,但被人领的,超过了7万个,完全不够分。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就是:先到先得。其中SpaceX,申请了4.2万个,截止到我写这个稿子的时候,已经发了6000多颗。这近地轨道卫星一多,就带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碰撞风险。
之前星链卫星就曾2次靠近中国空间站。中国空间站被迫紧急调整轨道,躲避碰撞风险。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2019年,星链差点就撞上欧航局的“风神”卫星。根据SpaceX的报告显示,2022年12月1日~2023年5月31日,为了避免撞上其他航天器和空间碎片,星链被迫改变方向25299次。次数多也就算了,更可怕的是,这6个月避撞机动次数,相比2022年6~11月翻了1倍,这意味着碰撞概率还在呈现指数级增长,大概是每半年翻1倍。
这还只是星链只有几千颗的情况,如果是4.2万颗,意味着近地轨道70%都是星链,密密麻麻的一圈,那碰撞概率都不敢想。这时候其他探测器为了躲避星链,势必要浪费大量燃料,导致服役寿命缩短。
更致命的是,未来如果要发射新的航天器,大概率都得找SpaceX申请一下,搞不好,人家还可能找你要笔过路费。你想啊,如果你发射的航天器,刚好路线上有星链卫星,或者刚好有变轨的星链,然后一下子撞到一起,那SpaceX亏损的只是一颗星链卫星,几十万美金,而一次普通的发射任务,包括火箭和航天器,那就远不止这个数,从几亿到几十亿美金不等,如果是载人航天的项目,那后果更不堪设想。
上面说的还都只是和平时期。如果是战时,那后果更不堪设想。SpaceX虽然是民营企业,但是大毛和二毛打仗时,就主动站队,为二毛提供通信服务。二毛甚至利用星链,控制无人艇,击沉了大毛的轻型导弹护卫舰和大型登陆舰。而SpaceX还和美国军方进行了合作,搞出了军用版星链做:星盾。SpaceX本身也有大量技术来自于美国航天局和美国军方,也就是说,未来如果爆发战争,SpaceX肯定是美军所掌控的。42000颗星链卫星,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比如,为美军提供情报和通信服务,再比如,战争时,双方会快速打掉对方的卫星,这时候就需要紧急发射卫星补位,或者发射低轨卫星探测,而SpaceX完全可以控制星链卫星,干扰发射任务。
除此之外,星链还可能会被美国之外的国家所用,《南华早报》报道,日本军方决定使用星链。
所以,无论是民用,还是国家安全,我们都应该发展自己的“星链”。所以,才会有GW星座、G60星座和“鸿鹄-3”星座。制约我们发展“星链”的要素,主要是成本,一个是制造卫星的成本,一个是火箭的发射成本。实话实说,现在看来,我们这这个领域还处于落后的位置。
但中国后来居上的例子还少么?比如,新能源汽车,我们也不是一开始就领先的,但现在呢?
所以,我相信在巨型星座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也一定可以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