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是给予,而不是获得
有真正信仰的人,心里有光、头上有光,因为他们有功德,功德是完全的给予,没有丝毫的住相,当然不求任何回报。有人常将功德和福德混淆,认为做点好事就有功德,到处张扬自己的善举,其实这没有功德,只有福德。
功德是给予,而不是获得,福德是给予而获得,哪怕获得称赞也是利益均沾。如果你做了好事,被人误解,谩骂攻击,你受辱能忍,默然不改初心,继续前行,这不是福德,便是功德。唯有功德能够改变业力的牵引,唯有功德能够使人圆满修行。
伟大的佛陀面对任何事物,没有分别没有住相,随缘欢喜成就对方。比如化缘,你给他肉也吃,给他毒食也吃,他就是让自己处卑下,让你成为施主,培养你的慈悲心和优越感,显发你爱舍的心性,养好你的慧命。
现在很多的中国人,修道已经偏离了佛陀给予为功德那一套,走向了梁武帝获得为福德那一套,所以,太多的人修道修的很拧巴,这也不对那也不行,难有圆融无碍的智慧行。你把一切放下舍出去,留下的都是你的,而留下的皆无形无相,却又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梁武帝的困惑,恰是当今修行者的集体困惑。他兴建很多佛寺、供养僧众、编纂典籍,却在达摩祖师面前追问"朕功德几何",瞬间暴露出对功德的执着已沦为交易筹码。这恰如《金刚经》所破斥的"住相布施",当善行成为计算功德的筹码,就如同一块镀金的秤砣,看似贵重实则失去了流通价值。达摩"实无功德"四字,实则是斩断凡圣之别的金刚慧剑。
佛陀在《维摩诘经》中示现病相,当文殊菩萨问疾时却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道破众生颠倒的根本。真正的功德恰似阳光普照,不分贵贱贤愚平等给予,正如须菩提尊者乞食时,对富人贫户皆持同样空钵,因他深知"无众生可度"的实相。现代修行者往往陷入二元割裂:或执着福德如商人囤货,或否定善行堕入虚无,皆因未参透"三轮体空"的妙义。
当代社会更将这种异化推向极致。网络时代的慈善变成数据竞赛,放生行为异化为产业链,禅修沦为减压工具。当人们把诵经数量换算成功德积分,用佛珠手串彰显修行段位,这恰是梁武帝困局的现代翻版。六祖惠能早已警示:"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就像大海不会计算容纳了多少江河,真正的修行者不会在行善时升起计量之心。
突破这种拧巴状态的关键,在于回归"无相布施"的本源。正如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精神,将修行化入挑水劈柴的平常;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把佛性彰显在举手投足间。当我们能像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甘作众生马牛而不求回报;能如地藏菩萨驻守地狱,将度化视为本分而非功德,那时自会明白:真正的功德不在梁柱的描金画彩,而在殿堂虚空般的包容之中。
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顶礼至尊诸圣为众生祈福:南无阿祖太上老君!阿弥陀佛!六时吉祥!阿观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积德,越来越好!南无阿弥陀佛,一切变得越来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阿观自在,菩提萨婆诃!阿观自在,南无观音观自在菩萨!南无观音观自在菩萨!………
(李松阳2025公历0218《非常财富》第02821篇 阿弥闻道第9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