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夏季,德军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了侵略苏联的战争。
本来德国是想快速结束这场战争,但随着德军深入苏联国土,德军发现自己的战线越来越难以维持。当时间被拖到冬季后,德军因为缺少过冬物资,开始大量非战斗减员。
很多人在看这段历史的时候都有疑惑,当时的德军为什么不去抢苏联人的衣服过冬呢?
苏德坚壁清野其实当时的德国人并非没这么干,他们抢了,但抢过来的物资远远不够自己的需要。
因为在德国开始进攻后,苏联就采用了焦土政策,在军队和平民撤退时,力求不给德军留一丁点物资。
在1941年6月,斯大林就直接在电台发表了讲话,号召苏联人在撤退时带走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带不走的也要毁掉。因此苏联人撤离时带走了贵金属、铁轨、粮食、布匹,对于带不走的农田和森林则采取了焚烧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当德国人占领苏联土地后,得到的实际上是一片片焦土,德军很难采用“以战养战的策略”。之后随着德军战线推进,德军的后勤补给线也越来越长,这使得德军后勤补给的时间和消耗也越来越大。后勤跟不上,“就地补给”又搜刮不到什么东西,战力自然也就不行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苏军开始反攻后,德军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
从1941年冬季开始,一旦德军撤离一处地方,必然会烧毁一切带不走的东西。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更是在1943年9月下达了“不留一个俘虏”的命令。
因此在苏联人反攻回来后,当地农田和森林又被烧了一遍,铁轨被拆走,工厂被炸毁,牲畜被射杀,就连水井也会被下毒或者填死。
经战后统计,苏德双方在这场战争中炸毁的苏联工厂大约有3.2万间,估计损失超过了90亿美元(40年代价值),相当于现在的900多亿美元。
正是因为苏德两边的焦土政策,两边军队过境的地方是一片片被烧焦的土地,被炸毁的工厂残骸,以及被炮火轰击过凹凸不平的道路系统。面对一片这样的土地,要找一件、两件衣服出来可能还行,但要找可供几十万、上百万军队所需的衣物,那完全是异想天开。
德国的战时经济体制其实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最有意思的点就是德国的后勤。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德国是所有二战主要参与国中,最晚进入战时经济体制的国家。德国进入战时经济体制的标志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而那已经是1943年的事情了。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惨烈的后果,当德军士兵在前线打的如火如荼时,后方对于前线的后勤供应始终欠缺。因为希特勒在上台前的宣传,就是这场战争会为德国人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能给德国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于是当苏联在1941年进入战时经济体制,开始三班倒的加班干活时,德国人还在做5休2,并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43年。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谁要是提出进入战时经济体制,让德国人三班倒,谁就是德国民众需要打倒的对象。
虽然德国在开战后修建了大量集中营,让占领区的民众“进入了战时经济体制”,但这种模式的效率明显不如苏联的战时经济体制。
对于苏联人来说,自己加的每一分钟班,都会变成射向杀害自己孩子、父母或爱人的仇敌的子弹,所以苏联人的工作热情非常高涨,为前线的苏军提供了非常充足的物资供应。
到战争后期,苏军打入德国本土后,后勤线其实远比德国进攻苏联时的后勤线要长,但苏军从未出现过后勤短缺的问题。相反,德国人在1943年才进入战时经济体制,到1944年上半年时生产能力达到巅峰,但为时已晚。
德军后勤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德国不管是战前还是战争后期,后勤能力其实都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弱。
因为德国军队当时并未实现完全的机械化,很大一部分后勤运输是靠骡马完成的。当过这样一支军队去面对苏德战场的后勤线长度时,会发生什么可想而知。
在巴巴罗萨计划行动之前,德国参谋部认为后勤只能够支撑德军打3个月的仗。但希特勒按照苏芬战争的情况,认为苏军不堪一击,3个月足够德军占领莫斯科。就算铁道部门也提醒过希特勒和军官团,告知他们苏德两国铁轨间距不同,所以德军后勤不能用火车运输,但这个问题依旧被其无视。
因此希特勒本人认为,苏德战争只会是一场持续3个月的战争,完全没想过3个月之后该怎么办。结果就是战争开打后,苏德两边都开始了坚壁清野,别说是铁路了,就连枕木都被烧掉了,导致德军后勤运输只能靠麻烦的卡车和大量马车。
然后1941年的那个冬天,德军只能披着单薄的衣物过冬。
并且随着战争烈度提升,德国的后勤是在削弱的。过长的补给线导致德军后勤运输量变大,而德军“不留俘虏”的政策导致德军占领区到处都是起义军,进一步干扰了德军的后勤能力。
然后从1941年开始,德军每一天的后勤状况都在变得越来越糟糕。
同时因为德国完全没考虑过冬季作战的问题,还导致德国坦克在冬季无法使用。
苏德战争在1941年开打后,德国1个坦克师的坦克数量在100~200辆左右,但到当年冬天时,一个坦克师能有10多辆坦克能动就算装备齐全了。可见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德国的后勤是影响战局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Du
苏联人也没衣服
又一个小号
扯,进攻莫斯科是德军自己打嗨了,主动要求去送人头的,最后把锅甩给小胡子[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