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蛾、菜青虫是我省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重发频率高,自然危害损失重。今年春季以来,全省气温偏高,利于小菜蛾和菜青虫的发育繁殖。据近期各地植保植检机构和蔬菜病虫测报点调查发现,小菜蛾、菜青虫在甘蓝、小青菜、花椰菜、西兰花等露地蔬菜上发生普遍。其中,小菜蛾累计诱蛾量和田间幼虫发生量总体高于上年及常年,菜青虫地区间发生程度差异大,总体略轻于上年。
预计3代小菜蛾和2代菜青虫将呈中等至偏重发生趋势,小菜蛾在局部地区有偏重以上发生的风险。各地要密切关注叶菜上两大害虫的发生发展态势,积极做好虫情监测调查,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强防治服务指导,确保蔬菜稳产保供和质量安全。
小菜蛾及其危害状
(苏州、通州等地植保植检机构供图)
01 当前发生情况
1、小菜蛾
成虫性诱监测:昆山4月1日至5月9日累计诱蛾量为1803头,是上年的2.6倍,列近5年第1位;通州4月10日至5月7日累计诱蛾量626.3头,是上年的3.6倍,列近6年第1位;高淳今年累计诱蛾量422头,是上年的7.9倍,列近4年第2位;丰县4月6日至5月4日累计诱蛾量774头,低于上年和常年。
田间幼虫发生情况:甘蓝上,铜山百株虫量161头(0-500头),是4月下旬的4.9倍;如皋百株虫量90.0头(30-250头),是上年同期9.3倍;通州百株虫量80.0头(0-300头),是4月下旬虫量的2.3倍,略高于上年同期;大丰百株虫量61.9头(0-270头),高于上年同期;滨海百株虫量44.6头(0-104头),以高龄幼虫为主;张家港百株虫量25头,上年及前年同期未查见;东台百株虫量12.3头(0-70头),低于常年;海门百株虫量2.0头(0-10头),上年同期未查见。
小青菜上,滨海百株虫量29.8头(20-50头);通州百株虫量16.1头(0-40头),是4月下旬虫量的4倍,也是上年同期的4倍;丰县百株虫量15头(10-80头),与上年相仿;江宁百株虫量9.1头(0-70头),虫态以蛹为主;海门百株虫量5头(0-20头),上年同期未查见;如皋百株虫量4.6头(0-30头),上年同期未查见。
花椰菜上,太仓百株虫量728.7头,是上年同期的36.4倍;常熟百株虫量420.0头(100-1600头),是上年同期的19倍;昆山百株虫量为376.3头,低于上年同期。
西兰花上,滨海百株虫量42.5头(26-57头),以高龄幼虫为主;响水百株虫量58.3头(10-115头),是上年同期的2.6倍。
萝卜上,滨海百株虫量22.8头(13-32头),以高龄幼虫为主;
苤蓝上,滨海百株虫量44.6头(0-104头)。
菜青虫及其危害状
(铜山、苏州、通州、滨海等地植保植检机构供图)
2、菜青虫
甘蓝上,通州5月上旬进入卵量激增期,百株虫卵量2175头·粒(450-6900头·粒),是4月下旬10.2倍,其中卵量占比90%以上;铜山百株虫卵量605头·粒(90-1682头·粒),其中卵量是4月下旬的24.9倍,高于上年,与常年相仿;海门百株虫卵量为266头·粒(70-680头·粒),较上年同期下降45%,田间幼虫多为高龄幼虫;大丰百株虫卵量50.7头·粒(0-270头·粒),轻于上年同期;东台百株虫量16.8头(0-150头),高于上年同期,但明显低于常年,居近十年来第6位,田间高龄幼虫占比高;昆山、太仓百株虫卵量分别为21.1头·粒和5.0头·粒,明显轻于上年及前年。
小青菜上,通州百株虫卵量103.4头·粒(50-250头·粒),与上年同期相仿;江宁百株卵量14.3粒(0-56粒),未查见幼虫;如皋百株卵量2.7头·粒(0-16头·粒),明显轻于上年同期。苤蓝上,滨海百株虫量30.8头(0-84头)。
西兰花上,滨海百株虫量10.0头(0-21头);响水百株虫量2.1头(0-20头),略低于上年同期。
据省气候中心预测,5月份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1度,降水量江淮之间较常年偏少0-2成,淮北地区和苏南地区偏多0-2成,总体有利于小菜蛾和菜青虫发生繁殖和扩散危害。预计3代小菜蛾和2代菜青虫发生为害主要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总体呈中等至偏重发生趋势,其中小菜蛾在局部地区有偏重以上发生风险。
小菜蛾、菜青虫绿色防控技术
(响水、通州、江宁等地植保植检机构供图)
02 防治意见
(一)阻隔诱杀技术
1、防虫网阻隔。在棚室周围覆盖防虫网,阻断小菜蛾和菜青虫成虫入侵产卵为害。
2、灯光诱杀。在露地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区,安装杀虫灯诱杀害虫成虫,压低发生基数。
3、性诱杀和性迷向。每亩悬挂一个小菜蛾性诱捕器诱杀成虫,或使用30-40根小菜蛾性迷向丝干扰成虫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使用集灯诱、性诱和色诱于一体的“昆虫信息素光源诱捕器”,提高小菜蛾成虫诱杀效果。
(二)生物防治技术
防治低龄幼虫时,优先选用多杀霉素、乙基多杀菌素、短稳杆菌、苦参碱、印楝素、球孢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三)化学防治技术
在害虫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盛期(3龄前),轮换使用溴虫氟苯双酰胺、虫螨腈、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等单剂或复配药剂进行防治,5-7天后根据残留虫量,决定是否再防治一次。药剂防治时,可添加有机硅、激健等助剂,提高防治效果。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2022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通知要求,应限制使用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等药剂(每种药剂每季蔬菜限用1次)。同时,要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规定控制使用剂量、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采收期优先使用生物农药,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