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马是秋季草莓移栽定植后至设施棚室覆膜前危害草莓的重要微型害虫。由于个体小,易被农户忽略,常被当作病害防治。
蓟马喜欢温暖、干旱的天气,主要危害叶片、花及幼果,影响花芽分化,易产生畸形果,影响坐果,降低果实产量及品质。今年我省前期持续高温少雨,导致迁入棚内蓟马基数会明显高于前几年,有利于蓟马发生危害。
图1 蓟马若虫及成虫
1. 危害症状
(1)叶片为害状:
草莓受害叶片初期中心叶脉出现黑色条斑,严重时,叶片整体发黑,表面呈油状,心叶皱缩不展,植株矮小、生长停滞(图2)。
图2 蓟马危害叶片症状
(2)花器危害状:
花瓣呈褐色水锈状,萼片背面有褐色斑,后期整个花器变褐、干枯,萼片从尖部向下呈褐色坏死(图3)。
图3 蓟马危害草莓花器症状
(3)幼果危害状:
果实粗糙,果尖呈水锈状,后期幼果呈黑褐色、僵死(图4)。
图4 蓟马危害草莓幼果症状
2. 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
及时清除受害的残花及残果,控制蓟马种群数量;加强肥水管理,提升植株抗性。
(2)物理防治:
一是优选蓝板、黄板诱杀。试验证明,蓝板诱集成虫较多,黄板诱集若虫较多。两种色板可间隔使用,高于草莓苗10厘米即可。密度根据大棚内虫口密度制定,每亩可挂20块~30块。二是及时覆盖地膜,阻断蓟马入土化蛹,降低虫量。同时,在棚室放风口和门口处设25目~40目防虫网,防止蓟马成虫迁入。
(3)化学防治:
根据棚内蓝板、黄板监测虫情信息,科学开展药剂防治。示范应用艾绿士(乙基多杀菌素)1000-1500倍液;或选用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5-7天施用1次,虫量较高时需连喷2-3次。使用化学药剂时,可加入蓟马食诱剂,提高防治效果。
3. 注意事项
1)药剂使用时应根据蓟马昼伏夜出的特性,建议在下午用药;
2)为确保药效,尽量选择持效期长的药剂,使用沾着剂等辅助性药剂;
3)不建议选择吡虫啉、阿维菌素、甲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菊酯类农药,这类农药对蜜蜂毒性高。
4)上棚后(尤其是放蜂后)需即时查板,若无蓟马和蚜虫,则需即时移出黄、蓝板,不能一挂到收获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