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老兵在家务农33年,84年看完报纸回部队,才知道秦基伟在找他

若水史书 2025-01-15 05:10:36

寒风凛冽的朝鲜战场上,一位年轻战士在朴达峰阻击战中,以惊人的勇气炸毁敌军指挥所,重创对手。可就在这场惨烈的战斗后,他却突然消失在了战场上。为寻找这位英雄战士,秦基伟将军亲自下达寻找令,朝鲜方面更是为他竖起了"烈士碑"。可谁能想到,这位英雄却在四川的田间默默耕耘了33年,直到1984年的一天,他的儿子偶然间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寻人启事。这位神秘的英雄到底是谁?他经历了怎样传奇的人生?为何连中朝两国都在寻找他?

一、从警卫兵到战场英雄

世人常说,英雄出自平凡。这位在战场上创下赫赫战功的英雄,竟是出生在四川偏僻山区的一个贫苦农家。

那是1926年的秋天,在四川岳池县一个名叫大佛乡的小山村里,柴云振呱呱坠地。当时的大佛乡,是个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山区。柴家更是贫困,家里连一块像样的田地都没有。

柴云振还没到十岁,就跟着父亲在地主家的田里帮工。那时的他,个子瘦小,但手脚麻利,常常能干出成年人的活计。地主见他能干,便让他专门负责牵牛耕田。

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柴云振12岁那年,父亲突然染病去世。这个本就贫困的家,顿时失去了顶梁柱。15岁的柴云振,不得不扛起了养家的重担。

那时的柴家,除了年迈的祖母,还有体弱多病的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弟妹。为了养活一家老小,柴云振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做工,直到深夜才回家。

就这样,柴云振在地主家做了整整六年长工。这六年里,他不仅要应付繁重的农活,还要忍受地主的盘剥和欺压。地主常常克扣他的工钱,有时连一天的饭食都不给他。

1947年,国民党在四川开始大规模抓壮丁。一天,柴云振正在田里干活,突然冲来一群荷枪实弹的兵士,不由分说就把他绑走了。

就这样,柴云振被迫加入了国民党军队。在部队里,他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军官们贪污克扣士兵的军饷和口粮,稍有不从就拳打脚踢。

淮海战役打响时,柴云振所在的部队被派往前线。在战场上,他看到了另一支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军队纪律严明,对待百姓和俘虏都很友善。

一个寒冷的冬夜,柴云振所在的部队被解放军包围。当时,解放军正端着热气腾腾的馒头,喊话让他们投降。几天没吃上一顿饱饭的国民党士兵们,闻到香味就放下了武器。

投诚后,柴云振被编入了第四野战军第九纵队。在这里,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战友间的真诚友爱。队长看他枪法准、动作快,便把他调到了警卫连当机枪手。

在渡江战役中,柴云振第一次立下了大功。当时,他在江面上架起机枪,掩护战友渡江。敌人的炮弹在江面上炸开,掀起的浪花打湿了他的全身,但他仍然坚守岗位,直到最后一名战友安全渡江。

这一仗,柴云振不仅摧毁了敌军的三个火力点,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这场战斗让他获得了二等功,也让他在部队里崭露头角。

战事结束后,组织上破格批准柴云振入党。从此,这个出身贫苦的山里娃,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当时的柴云振,做梦也没想到,他在朝鲜战场上即将创下的惊人战功,会让他成为一个让两国政府都在寻找的英雄人物。

二、朴达峰阻击战中的壮举

1951年初春,朝鲜战场上形势紧张。美军新任司令李奇微改变了作战策略,利用优势火力和机械化部队,对志愿军发起猛烈进攻。

在这个节骨眼上,志愿军第15军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在朴达峰阻击敌军,掩护友军主力撤退。这个不起眼的小山头,却是整个战役的关键。

当时的朴达峰,地形险要。山头不高,却地势陡峭,山下有一条必经的公路。谁控制了这个山头,谁就能控制这条重要的补给线。

4月的一天,美军调集了大批坦克和火炮,向朴达峰发起进攻。15军45师3营奉命死守阵地。敌人的炮火如雨点般落下,整座山头都在颤抖。

一轮炮击过后,3营的阵地损失惨重。就在这时,警卫连接到紧急命令:派出精锐力量支援3营。柴云振和另外七名战士立即赶赴前线。

到达战场时,柴云振发现敌军已经占领了一处制高点,居高临下威胁着3营指挥所。营长命令必须夺回这个阵地。

柴云振带着两名战士,趁着天色未亮,悄悄摸到敌军阵地侧翼。他们利用地形掩护,一点点向敌军靠近。当距离缩短到50米时,柴云振突然发起冲锋。

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三名志愿军战士冲进敌军阵地,展开激烈的肉搏战。短短十几分钟内,这个火力点就被拿下了。

但敌人很快组织了反击。密集的炮火将阵地炸得支离破碎。战斗中,柴云振的两名战友相继牺牲,只剩下他一个人守着这个来之不易的阵地。

就在这时,柴云振发现了敌军指挥所的位置。这个指挥所就在不到百米远的地方,正在指挥着对阵地的进攻。

柴云振当机立断,决定孤身突袭敌军指挥所。他拿起缴获的冲锋枪和几颗手榴弹,借着浓烟掩护,悄悄向敌军指挥所摸去。

当敌军发现柴云振时,已经来不及了。手榴弹准确地飞入了指挥所,爆炸声响起的同时,敌军的通讯设备和指挥系统全部被摧毁。

但这还没完。四名敌军士兵冲了过来,柴云振与他们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场近身战中,一名敌军咬断了他的食指,而他则用石块击退了对手。

就在这时,一块巨石重重地砸在了柴云振的头上。他倒在了战壕里,鲜血顺着额头流下。这一仗,柴云振共击毙敌军200多人,炸毁一个指挥所,为友军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

当战友找到柴云振时,他已经昏迷不醒。头部的伤势极其严重,脑壳上有十几道裂痕。后方的军医说,能活下来简直是个奇迹。

这场战斗后,柴云振被紧急后送。由于伤势太重,加上当时混乱的战场环境,他的去向成了一个谜。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一躺就是三十三年,而他的名字也将被中朝两国永远铭记。

三、意外与阴差阳错

战场上的一场意外,竟让一位战功赫赫的英雄消失了三十余年。这背后,却是一连串令人哭笑不得的阴差阳错。

1951年春天,重伤昏迷的柴云振被送到了包头市第一人民医院。当时战事紧急,伤员众多,医院里挤满了从朝鲜战场上后送的伤兵。在填写病历时,护士小张听到柴云振用浓重的四川口音报出自己的名字。

"云振"二字在四川方言中的发音与"云正"极为相似。护士小张一时没听清楚,就把"柴云振"写成了"柴云正"。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笔误,让这位英雄的真实身份被蒙上了一层迷雾。

在医院里,柴云振整整昏迷了三个月。等他终于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的右手食指已经不在了,头上还留下了十几道深深的疤痕。医生告诉他,能活下来已经是个奇迹。

1952年4月,柴云振的伤势基本痊愈,但后遗症却很严重。失去了右手食指的他,再也无法扣动扳机。军医检查后认为他已不适合继续留在部队,建议他复员回乡。

办理复员手续时,工作人员按照医院的病历,继续沿用了"柴云正"这个名字。柴云振当时还在恢复期,说话含糊不清,也没能及时纠正这个错误。

回到四川老家后,柴云振过起了普通农民的生活。乡亲们都不知道,这个默默耕种的庄稼汉,曾经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英雄。

每天天不亮,柴云振就要起床干活。虽然少了一根手指,但他干起农活来一点都不含糊。左手右手配合,样样都能干得像模像样。村里人都说,这个"柴云正",能干得很嘞!

为了养家糊口,柴云振起早贪黑地劳作。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还要打些零工。日子虽然清苦,但他从不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过往,也不去申请优抚待遇。

在村里,柴云振和其他农民一样,该种地种地,该收粮收粮。他娶了媳妇,生了孩子,教育子女要勤劳节俭,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柴云振的儿子柴兵荣渐渐长大,成了村里的民办教师。每天放学后,柴兵荣都会帮父亲干农活。父子俩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成了村里最常见的风景。

这种平静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三十三年。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位老兵以为自己将永远隐于乡野的时候,一份报纸却打破了这份宁静。而这个小小的笔误,也终于等来了被澄清的那一天。

四、漫长的寻找之路

一场寻找英雄的接力,就这样持续了整整三十三年。

1952年春天,当志愿军发现柴云振失踪后,秦基伟将军立即下达了寻找命令。作为当年朴达峰战役的指挥官,秦基伟深知这位年轻战士的英勇事迹。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秦基伟的这句话,成了寻访组的行动指南。军联处处长温铁汉被任命为寻访组组长,开启了这场漫长的寻找。

起初,寻访组从战地医院开始查起。他们找遍了所有收治伤员的医院,翻阅了数以万计的病历,却始终找不到柴云振的踪迹。

一次偶然的机会,温铁汉遇到了当年和柴云振并肩作战的战友孙洪法。这位老兵告诉温铁汉,柴云振确实没有牺牲在朴达峰,就是他亲自把受伤的柴云振背下了阵地。

"当时他浑身是血,右手食指断了,我把他送到野战医院后就再没见过他。"孙洪法的证词,为寻找工作带来了一线曙光。

温铁汉带着寻访组辗转各地,查阅了大量的军队档案。在一份伤病员转院记录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一位重伤昏迷的战士被转送到了包头市。

但是,当他们赶到包头时,这条线索又断了。医院的档案显示,有多位伤员在同一时期被转院,具体去向已无法查证。

1970年代初,温铁汉将寻找范围扩大到了四川。他翻遍了当地的复员军人档案,在厚厚的卷宗中,一个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柴云正。

这个名字与柴云振只差一个字,而且也是四川岳池县人。温铁汉觉得这不是巧合,决定循着这条线索继续查找。

他们在四川的乡村间奔波,挨家挨户地走访。有时为了核实一条信息,常常要在山路上走上几天。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1984年夏天,温铁汉决定在《四川日报》上刊登寻人启事。这则启事不仅写明了柴云振的事迹,还特别提到了他右手缺失食指的特征。

"如果有人知道这位英雄的下落,请与部队联系。"这则寻人启事刊登后,温铁汉每天都守在电话机旁,等待着可能到来的消息。

一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任何回音。就在温铁汉准备另寻他法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打破了寂静。电话那头,一位自称是"民办教师"的年轻人说,他可能知道这位英雄的下落。

这通电话,让已经持续了三十三年的寻找,终于迎来了转机。而此时的温铁汉还不知道,这位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正是那位英雄的儿子。

五、久别重逢与荣归故里

1984年9月的一个清晨,一位身着粗布衣服的老农站在军营大门口。这位两鬓斑白的老人,正是失联三十三年的柴云振。

当温铁汉赶到军营门口时,看到的是一个身形略微佝偻的中年人。虽然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依然透着军人特有的坚毅。

"您是柴云正同志吗?"温铁汉小心翼翼地问道。只见这位老兵立即挺直了腰板,用缺了食指的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为了确认身份,温铁汉请柴云振讲述当年朴达峰阻击战的细节。当柴云振描述到如何炸毁敌军指挥所,如何在肉搏战中失去右手食指时,温铁汉终于确定,这就是他们寻找了三十三年的英雄。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部队。第二天,部队专门召开了一个欢迎会。当年朴达峰战役中的幸存战友闻讯赶来,有的从东北,有的从华北,甚至还有专程从朝鲜赶来的老战友。

见面会上,老战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将当年战斗的情形又重新说了一遍。原来,在柴云振失踪后,战友们一直以为他牺牲了。朝鲜方面甚至在朴达峰上为他立了一块纪念碑。

"柴云振同志是我军英雄!"秦基伟将军亲自为柴云振补发了那枚迟到三十三年的军功章。当这枚沉甸甸的勋章佩戴在柴云振胸前时,现场掌声雷动。

然而,当组织上要给予他相应的待遇和补助时,柴云振却坚决推辞了。"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这是他的原话。

回到四川老家后,柴云振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方式。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收工回家后还要教育子女要勤俭持家。

一次,有记者去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从不提起自己的功绩。柴云振说:"真正的英雄都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了。和他们比,我这点事不算什么。"

后来,朝鲜方面得知柴云振还健在的消息,专门派人来看望这位老战士。当他们要把那块"烈士碑"撤掉时,柴云振却说:"留着吧,就当是为所有在那里牺牲的战友立的。"

年复一年,柴云振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他告诉子女们:"爸爸当年打仗是为了让咱们过上好日子,现在咱们要好好建设咱们的家乡。"

时光荏苒,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最终选择了默默无闻的田间生活。但他的故事,永远铭刻在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心中。

0 阅读:0
若水史书

若水史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