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值得关注的是创作过程的艰辛:20人团队在-30℃严寒中每天工作12小时,需边掏雪边等待冻实,仅头部雕刻就耗时两天半。这场舆论风暴让从业30年的王金良失眠数日,却也意外推动佳木斯冰雪旅游搜索量暴涨300%。
二、6米哪吒的破茧重生:冰雪神话的进阶表达在修复“黑悟空”(缩小苹果肌、镀金金箍棒)后,王金良团队于2025年1月推出新作——6米高动态哪吒雪雕。作品突破传统静态造型,呈现三头六臂的战斗姿态:
力学突破:45度倾斜的风火轮底座,通过内部竹骨架与雪块冻合技术实现动态平衡,可承受8级强风;
光影叙事:眼部的深凹雕刻配合LED冷光,昼夜呈现“怒目降魔”与“悲悯垂眸”双重神态。
这座耗时18天的作品,既是雪雕师对舆论压力的艺术回应,也标志着中国冰雪雕塑从“景观复刻”向“文化解构”的转型。正如隋姓负责人所言:“我们要做会讲故事的雪”。
三、冰雪艺术的困境与突围创作周期悖论:雪雕平均保存期仅30天,但《哪吒》仅设计草图就修改27稿,艺术追求与自然消融形成残酷对照;
技术代际传承:老匠人依赖斧凿直觉,青年团队引入3D雪量测算和抗融涂层,两代人在-20℃工棚碰撞出“雪雕热敏颜料”专利;
传播双刃剑:黑悟空事件证明,短视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可能扭曲创作本意,但也倒逼艺术家建立“过程美学”——通过直播雕刻、网友共创等增强公众参与。
四、冰城神话宇宙的构建启示佳木斯冰雪大世界正以“东方神话冰雪化”为核,打造系列IP:
技术维度:研发低温着色剂,实现雪雕渐变色彩,解决传统单色局限;
叙事维度:规划“大圣觉醒-哪吒闹海-二郎巡天”故事线,用雪雕群像构建平行神话世界;
体验维度:开发AR扫描互动,游客可触发雪雕战斗特效,实现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