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堪称是一位风流且多情的帝王。其前半生对武惠妃极为宠溺,除了皇后的名分无法给予,其余的几乎都给了她。也正因如此,武惠妃滋生了野心,竟害死了李隆基的三个儿子,最后她自己也在惊惧之中离世。
武惠妃离世后,李隆基悲痛到了极点,而很快地,他就和杨玉环走到了一起,几乎没什么间隔。在之后的7年时间里,经过一系列的运作,李隆基成功地将原本是寿王妃的杨玉环变成了杨贵妃,至此,后宫众多佳丽都仿佛失去了光彩。
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一直沉醉于温柔富贵乡的李隆基只能慌乱地离京逃往蜀地。行至马嵬坡时,又不幸遭遇一场哗变。在这样的形势逼迫下,李隆基无奈赐死了杨贵妃。而他自己在抵达蜀地之后,也沦为了太上皇。
李隆基的人生中,武惠妃见证了他的奋斗历程,杨贵妃与他一同享受奢靡生活。而实际上,李隆基还有一位陪他走过最为艰难时期的发妻,那便是王皇后。
同州人王皇后,她的父亲王仁皎是以同州参军的身份起家的。就出身来讲,和李隆基相比似乎存在一定差距。不过按照李隆基的年龄来推断,王皇后与他应当是在武周那个时期便结为夫妻了。
在武周那个时期,李隆基乍一看出身极为高贵呢,毕竟他可是皇帝武则天的亲孙子,他的父亲乃是相王李旦。然而,只要武则天在位,甭管是亲王也好,郡王也罢,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难困苦。处于当时那种情形之下的李隆基,也是根本没有什么机会能够去建立功勋、成就一番事业的。
在长安年间,李隆基仅仅担任着从五品上的尚辇奉御这一官职。而就在那时,他与对方已然成婚。从这一情况来看,他俩之间其实并没有极为悬殊的门户差距呢。
神龙政变过后,李显得以复位。在这之后,李隆基的任职情况发生了变化,他改任为卫尉少卿。并且在公元708年的时候,李隆基还兼任了潞州别驾一职,就此在潞州停留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直至710年,李隆基回到京城后便留了下来。
没过多久,唐中宗骤然离世。韦后妄图效仿武则天那般临朝听政、掌控大权。在此情形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一同发起了唐隆政变,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一一诛杀,随后又极力劝说自己的父亲李旦登上皇位。
在这一过程当中,王皇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据《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来看:
在上将发起重大行动之时,其在事先便深度参与到了机密的谋划当中,凭借自身的智慧、谋略以及坚定的决心,大力支持并推动着这项伟大事业的发展前进,为大业的最终成就贡献了极为重要的力量。
像唐隆政变这般重大之事,寻常女子碰上恐怕都会心生畏惧。然而,王皇后绝非寻常之人,面对此事,她毫无惧色,非但不害怕,反而积极参与到谋划当中,大力协助李隆基,最终助力其成就了这番大业。
在后来唐睿宗当政的时期,发生了先天政变这一重大事件。而在此次政变当中,王皇后亦是贡献颇多,付出了很大的力量,在其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就这件事来讲,王皇后和长孙皇后存在着些许相似之处。要知道长孙皇后可是将门出身的虎女呢,在年仅13岁的时候便嫁给了李世民,打那之后,她就妥妥地成了李世民身旁极为得力的贤内助。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际,长孙皇后可并非是躲在秦王府中不露面的。事实上,她选择了与李世民一同并肩作战。据《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来看:
当变乱发生之际,太宗身处玄武门,正引领着将士们准备进入皇宫并分发铠甲。此时,皇后亲自前来对将士们加以抚慰与勉励,她的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左右之人无不心生感激之情。
王皇后的行事风格和长孙皇后是否相近呢?其实,像这类优秀的女子,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往往都能收获丈夫的敬重与疼爱,王皇后自然也在其列。正因如此,在李隆基登上皇位之际,王皇后便顺理成章地被册立为皇后了。
显然,王皇后与长孙皇后存在差异。她们皆是在丈夫尚处低微之时便相伴身旁,夫唱妇随,毫不畏惧危险,勇于和丈夫并肩共进退。然而待大事成就之后,她们各自不同的命运这才真正拉开了序幕。
起初,王皇后也曾获李隆基的宠爱。可李隆基终究是那风流且多情的帝王,其后宫佳丽众多,能给予王皇后的那份宠爱着实有限。况且,王皇后存在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便是未曾生育子嗣。
在这方面,有个情况很值得一说,那便是和长孙皇后的儿媳、李治原配王皇后极为相似的状况。李治的这位王皇后,在嫁给他之后的许多年里都未曾生育子女。后来随着武则天进入宫中,这位王皇后最后落得个被废黜且惨遭杀害的结局。
李隆基的王皇后也有着相似的处境,多年未曾生育子女。对于一位皇后而言,不受皇帝宠爱本就艰难,而没有子嗣更是极为致命的情况。并且在李隆基身旁,还出现了一位武姓女子,也就是后来的武惠妃。
武惠妃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自幼便入了宫。待其成为李隆基的妃子,凭借着那绝美的姿容、乖巧的性情以及善于逢迎的本事,不多时,便将李隆基的宠爱全然揽于一身,深得其专宠。
李隆基着实对武惠妃极为宠爱。只是,鉴于武惠妃出身于武氏家族,这样的出身致使她难以登上皇后之位。不过,在后宫之中,武惠妃所享受的待遇规格是与皇后相当的,并且她还为李隆基诞下了四个儿子以及三个女儿呢。
虽然王皇后心里清楚武惠妃因其身份想要成为皇后是极为困难的事,可即便如此,王皇后仍旧从武惠妃那里察觉到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威胁。
王皇后既无子又未得宠,面对有子且备受宠爱的武惠妃,她怎能不心生惧怕呢?要知道,从唐高宗李治“废王立武”一事到此刻也仅仅过去了60余年,谁又能确定历史不会再度上演那样的场景呢?
李隆基着实起了废后的念头。特别是在王皇后察觉到李隆基对武惠妃极为宠爱,且武惠妃存有夺取皇后之位的野心后,王皇后常常在李隆基面前言语不恭,这使得李隆基废后的心思愈发强烈起来。
李隆基废后的念头由此愈发强烈起来。在722年的时候,李隆基私下里与秘书监姜皎商讨关于废后的相关事宜。可谁能想到呢,姜皎这人嘴巴没个把门的,不够严实,结果这么机密的事儿竟然就给泄露出去了。
姜皎被流放至钦州,结果死在了途中。此事对王皇后的冲击极为巨大,她满心惊惧,惶恐不安,以至于哭着对李隆基诉说起来。
“陛下难道就不记得阿忠脱下紫色的短袖衣,去换来一斗面,就为了给您做生日时的汤饼这事了吗?”(源于《新唐书》)
这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讲就是这么个情况:“陛下莫非是忘了,阿忠曾经脱下自己的衣服去换了一斗面粉,就为了给陛下您做生日时能有汤粉吃呢。”
此处所提到的阿忠,说的正是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
在李隆基身为临淄王的那段艰难岁月里,王皇后始终坚定地守在他身旁,不离不弃,而王家亦是始终对李隆基悉心照料。这本是一份深厚得不该再去言说的恩情,可王皇后大概实在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才不得不将这些过往之事又重新提起。
李隆基听闻相关之事后,还真就忆起了往昔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内心不禁为之触动,于是便打消了废后的念头。然而,王皇后以及她的兄长王守一心里都很清楚,眼下这情形也不过是暂且如此罢了,危机并未真正解除。
王守一心里很清楚,一旦王皇后被废掉,那王家可就全完了。可他就是想不明白,凭啥会这样呢?要知道,他们王家可是一路陪着李隆基熬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怎么能到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就把王家给抛弃了呢?
为此,王守一竟毫不犹豫地使出了厌胜之术。他安排僧人明悟为王皇后举行祭北斗星与南斗星的仪式,接着把霹雳木剖开,于其上分别书写“天地”二字以及李隆基的姓名,随后将其合而为一,让王皇后佩戴起来,并口中祈祷道:
《资治通鉴》中有记载这样一句话:“佩此有子,当如则天皇后。”其意思便是说,佩戴此物的人若有子女,那子女应当如同武则天那样(有非凡之处等,具体含义可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理解,此处仅为按字面大致表意)。
这可不得了,李隆基哪能容忍得了这样的事儿呢?
公元724年七月二十二日这一天,李隆基颁布了废后的诏书。
王守一最终也落得了被赐死的结局。
在王皇后遭到废黜之后,便被迁往别处居住。时光匆匆,转瞬三个月过去了,而这位曾经的王皇后,也在这迁居别室的期间悄然离世,走完了她那命运波折的一生。
这一年,李隆基恰好步入不惑之年,整整四十岁了。而王皇后呢,从年龄来推断,应当和李隆基是相仿的,大概也是差不多四十岁左右的年纪。
王皇后在世之时,对待宫里众人极为友善。待她离世后,宫中之人皆对其甚是怀念。就连李隆基也曾因废了王皇后而心生悔意,不过也仅仅只是一时的懊悔罢了,随着时间渐渐流逝,那为数不多的悔意最终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最后把王諲所写的《翠羽帐赋》附在后面:
晓风之中翠羽飘摇而陨,也不知何时能得那吉梦,如叶罴熊之兆般顺遂。且把半臂脱下一同伴着汤饼,眼中含泪恳请三郎莫忘阿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