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AI大型模型之间的价格战进行得如火如荼。到了下半年,人们的讨论焦点转向了“AI Agent”(人工智能代理,也称为“智能体”)。
11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外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报告认为,智能体已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主流形态之一,成为连接用户与各类服务的新桥梁。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与创新,智能体将持续扩大应用范围、扩展工作能力,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百度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文心智能体平台已经吸引了15万家企业和80万名开发者入驻。李彦宏公开强调了智能体应用方向的价值。他表示,智能体是AI应用的最主流形态,即将迎来它的爆发点。
在极客公园IF2025创新大会上,无界方舟(AutoArk)创始人兼CEO曾晓东认为,AI产业的下一个阶段也将拉开序幕。到2025年,AI Agent的应用市场将达到数百亿美元规模。
开源证券认为,2025年有望成为AI Agent商业化应用的元年,这一技术将在B端和C端市场迎来广泛的商业落地和深刻变革。
AI Agent拐点已至:2B+2C的星辰大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 Agent作为新一代的智能系统正逐渐崭露头角。
2025年有望成为AI Agent商业化应用元年
AI Agent是以大语言模型(LLM)为驱动,具备自主理解、感知、规划、记忆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能够自动执行复杂任务的系统。与传统的人工智能相比,AI Agent通过独立思考和调用工具,能够逐步完成给定的目标,展现出更高的智能化水平。
AI Agent场景特性:B端强调专业性,C端强调自由度。在B端应用中,AI Agent强调专业性,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法律、财务、生产、物流、资管、人力等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往往需要专岗专职人员进行多年学习完成。在C端应用中,AIAgent强调自由度,应用于游戏、娱乐、影视、营销、广告、教育等需要更多灵感及创意的领域。
AI Agent的应用将在2025年多点开花,其中B端市场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电商、营销、CRM、金融、法律等场景将成为AI Agent的重要落地领域
B端:巨头加码布局AI Agent商业化加速
Agent为AI未来重点技术趋势,B端为重要落地场景。
根据硅谷著名创业加速器YCombinator的数据,2023夏季和2024冬季2季创业营的AI项目中,Agent已成为最主要的技术路线之一,占比高达80%,其余为多模态、基础设施、RAG等。其中,B端应用项目数量远高于C端应用,包括软件开发、金融、电商、CRM、医疗等。
AI Agent已成科技巨头必争之地,巨头们纷纷看好AI AgentB端商业化星辰大海。
微软在Ignite2024技术大会上宣布建立全球最大的企业级AI Agent生态系统,已有超过10万家公司利用CopilotStudio创建或编辑AI智能体。谷歌则推出了商用AI Agent市场AI AgentSpace,提供多款解决方案,并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增加数百个人工智能代理产品。Salesforce也推出了Agentforce平台,支持企业构建并管理自动化代理人,涵盖销售、服务、营销等各个业务领域。这些巨头们通过推出AI Agent产品和服务,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为企业客户带来了降本增效的显著效果。
C端:AI Agent初显峥嵘 静待A杀手级应用。
AI Agent将显著提升大模型使用工具的能力,成为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必由之路。
11月,智谱AI发布用AI替代人类执行任务的三款智能体Agent,分别是面向手机的AutoGLM,面向电脑的GLM PC,及面向网页的GLM-Web。10月,Anthropic发布具备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升级版Claude3.5Sonnet,可指导Claude3.5Sonnet像人类一样使用电脑,如查看屏幕、移动鼠标、点击按钮、输入文字等。
智谱推出的AI Agent智能体AutoGLM已经能够代替用户在手机和网页上完成操作,如点外卖、预订餐厅等。Anthropic的Claude3.5Sonnet也具备了电脑使用能力,可以像人类一样使用电脑完成重复性的数据输入任务。这些应用展示了AI Agent在C端市场的巨大潜力,未来有望出现更多创新性的应用场景,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和智能的生活体验。
GLM-PC 基于智谱的多模态模型 CogAgent,能够模拟人用电脑的过程,具备系统级、跨平台的操作能力,不依赖于 HTML、API,具备更高的能力上限。例如会议替身,帮用户预定和参与会议等。
AI Agent作为新一代的智能系统正迎来商业化应用的拐点。在B端和C端市场的共同推动下,AI Agent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I Agent有望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注:本文内容来源公开信息和开源证券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