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读诗的时候,喜欢刨根问底,要去搞清楚一句诗到底是写了什么。而我却觉得,很多时候,诗人写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感受到了什么。特别是浪漫主义的诗人,他们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有千万种可能。
比如李白这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很多人喜欢研究三人到底是哪三人?我觉得,没有必要去深究这个问题,我们读李白,只要知道什么叫李白式浪漫,然后跟他一起浪漫就可以了。
浪漫的李白因为李白是浪漫的,浪漫你就可以天马行空,你就可以热情奔放,你就可以极尽夸张,你就可以脑洞乱开。
对于浪漫主义,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给了一个很好的定义:
“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大家也没必要抬杠,说那是外国人,跟中国人不一样,对于这种说法,我只能说艺术是无国界的。
所以对于李白这句“对影成三人”,我们只要坚持心中已存不多的浪漫,凭直觉,凭想象,凭感受去理解,只要能说服自己,都不算错。
你可以认为,三人是指天上的月亮,地上的影子,和李白自己;
你可以认为,三人是指杯中的倒影,地上的身影,和李白自己;
你可以认为,三人是指天上的月亮,月中的嫦娥,和李白自己;
你可以认为,三人是指天上的月亮,心中的佳人,和李白自己;
你甚至可以认为,这三人根本就没李白什么事儿,可以是指任何人任何事,李白只是个旁观者。
有什么错呢?这取决于读者自身啊。
“标准”答案当然了,我们如果要考试,就不能太浪漫,毕竟还是分数重要。
要得高分,对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
月亮、影子、李白。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如果试题中还要你说明理由,那也很简单,因为接下来两句诗已经说了啊,月不解饮,影随我身,不是月亮、影子和“我”,还能指什么?
李白的愁读这首诗的时候,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愁,是寂寞,是失意,或者是其他什么。
这样的诗,如果换作杜甫来写,大概能把人的眼泪写出来。这里也顺便说一句,如果读杜甫的诗,就不能天马行空了,要认真去了解时代背景以及杜甫的生平,现实主义,就要现实点。
你看李白,明明自己都愁的不行了,偏偏他把自己置于花间,花本来就是一种美好浪漫的事物。
道具呢,只有一壶酒,如果别人的诗中写到酒,要么消愁、要么浇愁、要么开心,李白的诗中读到酒,他可能就是为了喝酒。
人物呢,只有李白自己。他独酌,且“无相亲”,场面显得十分冷清。
但就这样单调冷清的场面,李白也能浪漫到极致,一个人喝闷酒有什么意思,人生无论得意还是失意,都要喝个痛快!
只见他举起酒杯,硬是拉来了另外两个“人”和自己一起饮酒。那两个人是谁,我们自行想象,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加入酒局后,李白就嗨起来了,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冷清的花间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周围的花儿好像都跟随者李白晃动起来。
直到大家都喝得酩酊大醉,准备各自回家的时候,李白还不忘跟他们来了一场约定:
嘿,哥们儿,将来我们一定要在天上的仙境中,再喝一场!
本来是一首写愁的诗,读到最后,我心中哪里还有一丝愁,只有对未来那场仙境饮酒的期待。
传说多年以后,李白在某个醉酒的夜里,划船到湖心捞月,不小心落水而亡。而我却相信李白并不是死去了,他只是用这种方式仙去,赴那一场美丽的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