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描写苏州的唐诗,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就连外国人都为之叹服

张无远啊 2019-04-10 12:15:4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诗词太多了,任何一个诗人来到苏杭,不吟诗两首,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玩笔杆子的,别说诗人了,就普通人到了苏杭,体内也会有一股诗情画意冉冉升起。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说写苏州的诗词,在我心中这是第一位,可以称得上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仅国内知名,在亚洲其他一些汉文化圈的国家,这首诗也是必读之一。

张继这个人流传下来的诗不多,他可以荣获“凭借一首诗留名千古”奖。

诗中所谓姑苏,就是苏州的别称,因为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我们看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大名鼎鼎的姑苏慕容,就是指的这里。

这首诗记录的是一段羁旅,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张继进士及第,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皇帝都西逃了,这官还有什么好当的。于是一大批文士为了避难,都逃到了相对安宁的江南地区,张继就是其中之一。

时值秋天,张继泊船到姑苏城外,江南水乡柔美的夜景,触动了张继的诗情,也触动了他心中的旅愁,于是,写下了这首了不起的《枫桥夜泊》。

“愁”

月落乌啼霜满天:起句首先点明了时间,从月落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夜晚。层次非常分明,先写月落,是眼前所见;再写乌啼,是耳中所听;最后写霜满天,这是身体所感。

月亮已经沉落下去,整个时间都是灰暗的一片,霜气布满了天宇,树上的栖息的乌鸦被惊醒,发出几声啼叫。

霜是落在地上的,怎么可能满天呢,这不符合自然规律,却完全符合诗人的感受:秋叶,月落,有霜,诗人独自一人在小舟上,更感觉四周的霜气逼向自己,再加上几声乌啼,怎能不感受到彻骨的寒意。

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为什么会感受到寒意?不仅仅是因为天气寒冷,更是因为心中有愁。

“江枫”这个词的解释有争议,或说江边枫树,或说枫桥,但是读者不必在意,因为诗人要传达的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意象。

透过茫茫的霜气,诗人看到了江边若隐若现的枫树侧影,还有不远处的江面上,星星点点的渔火。前面说了,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一片,所以这里的渔火,就被衬托得格外醒目。

“江枫”和“渔火”,是静与动、明与暗、江边与江上的对比,既生动,又强烈。在这种对比之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人,一个对愁而眠的人。

对愁眠,自然是睡不着的,孤独的诗人,在暗夜之中,面对月落乌啼,满天霜气,能陪伴着他的,只有静默的江枫和星点渔火,怎么不引起心中的愁绪,怎么可能入眠呢?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两句写景,密集地运用了六种近在眼前的景象,勾勒出了一幅淡淡愁云的图画。接下来这两句,视角突然拉开,到了远处的寒山寺,和寺中传来的钟声。夜深人静时候的钟声啊,是特别清亮悠扬的,这也从侧面衬托出了夜的静谧,每一次撞击出的钟声,也撞击在诗人的心中,他满腔难以言表的愁绪,都在这钟声里面。

景物,大家都能看到,算不上出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大家也都能听到,也算不上出奇。但是张继这一笔,把原本独立的景物,和夜半钟声完美融合到了一起,才使得这首诗从单纯的景,变成了一件艺术品。

0 阅读:11

评论列表

KIM

KIM

2019-04-10 20:20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其实比枫桥夜泊写的好

张无远啊

张无远啊

诗词,历史,传统文化,中外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