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篡位时,为何要先立一个傀儡当皇帝,不是多此一举?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称为“始皇帝”,从那里开始皇帝这两个字就成了权力至高无上的代名词。以至于后代中人人对皇位趋之若鹜,哪怕只当一天皇帝就意味着能够青史留名,谁也抵不住这种诱惑力。

而皇位有正统与非正统一说,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皇位一直是以父死子继的方式而传承,这是皇位正统。而非正统的方式就比较多,比如农民起义夺取政权,异族攻伐取而代之,也有权臣篡位夺得皇位。

相比于农民起义夺权的简单粗暴,权臣篡位的过程要复杂的多,通常在篡位前要先立一个傀儡皇帝,然后才取而代之。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权臣在朝中已经权势滔天,为何不直接篡位而要多此一举多走一步呢?其实权臣篡位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首先最为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权力掌控。虽然说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代名词,但纵观整个历史,权力才是王朝更迭的主导者,谁的手上有权力,谁就能在朝堂上占据主动,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而能够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必然是位极人臣,可以掌控整个朝廷命运的人,比如丞相,大将军等。东汉时期的曹操,东晋权臣刘裕,南梁权臣陈霸先等,这些人都是朝中实际掌权的代表人物。

有了权力掌控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踏出臣子这个身份,完成身份的渐变。权臣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和皇帝的身份还是不对等的,始终还是“臣”,要想摆脱这个身份,就要另外加封一个称号。而加封是只有皇帝能做的事情,因此就需要先立一个听话的傀儡皇帝。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对外是称作丞相,实际上虽然是曹操掌权,但发号施令还是皇帝,曹操还是臣子身份。但后来曹操进居魏王,身份就登上了一个层次,意味着曹操可以随时取而代之。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知道当初曹操要称王时荀彧极力反对的原因了。

而身份渐变的另外一个标志就是加“九锡”。这个殊荣是原本只有皇帝才能够享受的待遇,权臣在获此殊荣后,意味着身份地位等同于皇帝,已经完成了身份的渐变,距离当上皇帝只差最后一步,受禅得位。这一步看似容易,但是实现起来却很难。

因为虽然有了皇帝赐予的身份,但是在朝中大臣的眼中,还是愿意遵循大统,对篡位登基始终存在抵制。比如后梁皇帝朱温,在篡位时将忠于唐王室的30多位臣子杀死丢到了黄河,朝中上下战战兢兢不敢言语,最后以武力才逼迫唐哀帝禅位登基的。而曹操早早就进封了魏王,但是直到最后也没能实现皇帝梦,可想而知这最后一步也是最难走的一步。

古人认为皇权神授,充满神圣,即便皇帝昏庸无能,也是上天选派的。而遵循正统是作为臣民的本分,对于权臣篡位来讲,得位不正,必然会受到诸多抵制。所以这一套默认的潜规则便是让“非正统”变成“正统”,正所谓名正言顺,才能众望所归。

0 阅读:5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呀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呀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