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往昔,每至春节,故乡总是热热闹闹,那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归处。可今年春节后,当我踏入生我养我的村庄,却惊觉,眼前是一片意料之外的清冷。
村口的老槐树,光秃秃的枝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像是一位垂垂老矣的长者,孤独又沉默。曾经,这棵树下可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大人们聚在这里谈天说地,交流着一年的农事经验与家长里短;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玩耍,你追我赶,笑声在空气中肆意回荡。可如今,树下空无一人,唯有几片枯黄的落叶在地上打着旋儿,似是往昔热闹的残影,诉说着无人倾听的故事。
沿着熟悉的小路往村里走去,家家户户的大门紧闭,偶尔能看到几户门口贴着的春联,在寒风中微微晃动,红得有些刺眼,却也衬得周围愈发寂静。记忆里,春节前夕,整个村子都沉浸在忙碌与喜悦之中。女人们忙着蒸馒头、炸丸子,厨房里热气腾腾,香气四溢,那是家的味道,也是年的味道;男人们则忙着打扫庭院、张贴春联,年幼的孩子跟在后面,好奇地看着大人们忙碌,时不时伸手帮忙,小手沾满了浆糊,脸上却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可如今,许多房子都大门紧锁,主人早已外出务工,有的甚至在城里安了家。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的身影在这空旷的村子里显得格外单薄。我路过儿时玩伴的家,那扇熟悉的门紧闭着,门上的铜锁早已生锈。曾经,我们一起在这家院子里过年,放鞭炮、吃饺子,共度欢乐时光。如今,他也在远方的城市打拼,只有过年时才会回来短暂停留。
走进村子中央的打谷场,这里曾经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春节期间村里举办各种活动的地方。舞龙舞狮、扭秧歌,热闹非凡,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会赶来观看。如今,打谷场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那些热闹的场景,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远去,只留下空荡荡的场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这首诗,此刻读来,竟有了更深的感触。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们怀揣着梦想和希望,奔赴大城市,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村子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变得越来越冷清。
可即便如此,过年的仪式感在村里依旧存在。老人们依然会精心准备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聊聊过去一年的生活,展望新的一年。孩子们也会穿上新衣,虽然没有了以往小伙伴们成群结队的玩耍,但他们依然会在自家院子里放几挂鞭炮,那噼里啪啦的声响,依旧是春节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这冷冷清清的村子里过年,我心中感慨万千。乡村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见证了社会的进步,也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里会再次热闹起来,年轻人会回到家乡,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但无论如何变迁,那份浓浓的乡情和对家乡的眷恋,永远都不会改变,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游子与故乡紧紧相连,岁岁年年,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