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A股,高开不多,涨的不快,主力是什么想法?主力资金主打的就是预判了大家的预期,让踏空者继续保持犹豫,给所有股民朋友说说最新的观点:
1、在今日开盘前夕,众人皆已目睹周末传来的利好消息。众多股民朋友基于周末的利好预判,认为今日市场虽会高开,但随后将走低。然而,我们不禁好奇,主力资金究竟作何打算?
在A股市场,高开低走的情形屡见不鲜,导致每逢利好引发的高开,投资者总是信心不足。在外围市场普遍呈现反弹态势的背景下,今日市场仅是轻微高开,这一幅度对于股民而言尚算温和,未能充分激发市场的热情。
但对于主力资金而言,此番高开恰好维持了其震荡反弹的节奏。在当前的修复反弹阶段,主力资金并不急于推动指数迅速攀升,因为过快的上涨只会提前引发抛压。
高开之后,市场稍作回落,主力资金随即再次发力,推动股价冲高,这显示出其控盘节奏颇为稳健。
在股民普遍预期高开低走的时候,主力资金似乎已经预判了大家的想法,利用反人性的操作策略进行拉升。当股民朋友在高开时犹豫不决时,主力资金便先行回撤;而当股民开始担忧低走时,主力资金又再度拉升。这种波动使得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表面上看,市场走势似乎并不强劲,但实际上,这正是反弹过程中的正常节奏。若未能准确把握每次回撤时的低吸机会,未来回头再看,无论是指数还是个股,短期内都已走出了一定的反弹空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dedbff3ec7ea695bd0a2deff2e68425.jpg)
2、资金精准预判了市场的普遍预期,盘面上显现的几个关键信号尤为值得注意:
首要信号是今日开盘后的一则消息吸引了广泛关注:1年期和5年期的LPR利率维持不变,这基本确定了年前降息无望,这符合市场预期,因为年前降息本就不被普遍看好。
更关键的是,市场对于春节前降准的预期较高。考虑到年前仅剩6个交易日,如果降准,那么很可能就在本周实施。关键在于,后续是否会借降准利好之力,直接推动大盘指数突破3300点。
其次,从市场成交额来看,今日三大指数集体高开上涨,成交额也随之放大。尽管有人觉得放量并不明显,但考虑到年前交易本就低迷,能维持在万亿以上已属可接受范围,若能达到1.2万亿以上,则可视为放量反弹。因此,从量的角度看,当前放量足以支撑指数进一步试探冲高,表明市场走势相对稳定。
再者,从市场情绪来看,今日开盘后,四千多支个股上涨,不仅指数反弹,个股也与之同步上涨。尤其是大金融板块中的保险、证券和银行均出现集体反弹。这与上周二市场大涨时的情况相似,当时个股普涨,大金融板块集体冲高,带动指数和个股共振反弹。尽管今日市场力度不及上周二,但情绪和主力运作手法相似,同样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此外,今日市场普遍关注老特的就职仪式,预计会释放一些影响金融市场的消息。尽管这可能导致一些担忧,但“靴子落地”往往被视为利好。多空双方目前动作谨慎,主要是在等待预期的结果。预计上午市场将维持窄幅震荡,下午可能还会有二次拉升。
从当前市场态度看,普遍对这轮反弹缺乏信心。但如果认为年前行情不佳而年后有行情的话,那么主力资金很可能在年前积极建仓布局。因为越是不被看好时,资金往往越会先行出手。
现在有人认为反弹是诱多,但我认为这明显是有资金在抢反弹。因为无论市场涨到何种程度、何时,总会有人觉得反弹是诱多。但真正懂得把握市场节奏的人会采取在相对低点布局、在相对高点减仓的策略。
从3140点开始,就已经是考验投资者信念的时候了。相信这段时间的反弹就不会有太多质疑;不相信的话,即使后面指数涨到3300点,看法也不会轻易改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ef6ba66399929c91f653381c4a50278.jpg)
3、针对股民朋友的操作策略,我再补充几点建议:
当前阶段,由于众多投资者的操作节奏存在差异,因此应因人而异。若您打算在今日之后寻找入场机会,则需具备更强的个股筛选能力。上周市场整体呈现出轮动修复的趋势,而本周则进入了筛选阶段,要求投资者更加精准地把握个股机会。
对于上周已提前布局抢反弹的资金而言,若本周市场冲高到20日均线甚至3300点附近,可考虑适当减仓,以锁定部分利润。
每位投资者的入场位置和持股成本各不相同,因此后续的应对策略也应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春节前市场保持震荡向上的反弹节奏这一大趋势基本不变。在投资者的分歧中,上周市场已收出一根阳线,预计本周仍将延续这一趋势,以阳线收盘为主。
从市场方向来看,预计将继续呈现轮动修复的特点。权重板块方面,大金融和顺周期板块值得关注;题材方面,超跌的新能源赛道、AI以及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有望迎来反弹机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6209e1488e8ab6138df7e3792644bf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