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随着毛主席率领着中央机关入驻北平,解放区的各大学校也随之迁入北平。
北平的青年学生们听闻此事,高兴的不得了,纷纷报考这些来自解放区的大学,一时之间在北平掀起了一股报考热。
由于报考的人数太多,而学校招生人数又有限,有些学生担心自己排不上号,于是打算一次性报考了多所大学,其中就包括劳动大学。
然而,这些学生们很快就发现这所劳动大学格外的神秘,因为它既没有招生简章,也没有办事机构,甚至连校部都没有,只知道它位于香山。
劳动大学越是神秘,就越是吸引这些学生的注意。有几位充满热情的学生为报考劳动大学,不惜走了几十里的路,竟然还真来到了香山。
可是,他们刚到香山大门口,就被守在门口的警卫给拦住了。
1949年,毛主席在香山
有一位女学生对此非常不满意,她生气地说:“我们是来报考劳大的,你为什么拦着我们?”
警卫听她这么问,便耐心地回答道:“我们劳动大学不对外招生,你们请回吧。”
学生们走了几十里路,自然不愿意就这么回去,于是那个女学生继续问道:“不招生那还叫什么大学?你们的招生部在哪?我要去问个清楚!”
警卫见她这么执着,只好又苦笑着说:“我们属于不招生的大学,没有招生部。”
“没有招生部?那你们怎么办学?”
“我们不办学。”
“不办学?”女学生听后,一脸不可思议,“不办学怎么能叫大学呢?”
站岗的警卫被女学生问得实在答不上来了,干脆把脸一撇,就是不说话了。
学生们见警卫不肯多说,自己又进不去,只好无奈地回去了。
1949年7月,毛主席在香山与工作人员及女儿李敏合影
在回去的路上,他们刚巧碰见了一个住在香山的老乡正往山上走,于是又赶紧迎了上去,想要问个究竟。
女学生问道:“老大爷,您住在这里吗?”
“是啊,我世世代代都住在这儿!”
“那你知道这里有所劳大吗?”
“有啊!就在山上!”
“那么,这个劳大是要考的吗?”
老乡听后,微微一笑,说道:“这个劳大啊,它不用考。”
“为什么呀?”
老乡继续露出神秘的笑容,说道:“劳大就是老大!老大还需要考吗?”
说完,老乡便挥了挥手向山上走去。
老乡的这句话把女学生弄得云里雾里的,怎么都没有想明白,便失望地离开了。
虽然这一拨学生走了,但是第二天又来了一拨学生,同样是想要报考劳动大学,不过他们也被警卫给拦了下来。
就这样,一拨接一拨的学生不断地来香山报考劳动大学,又一拨接一拨地失望而归,这反而令学生们的兴趣越来越大。
1949年7月,毛主席与李敏在香山散步
有些热情的学生甚至在报纸上发表公开信,表达希望被劳动大学录取的强烈愿望。
不过劳动大学对这些行为都只有一个回应,那就是不予理睬,这时间一长,学生们的热情也就慢慢地消退了下去。
劳动大学当然是不可能录取这些学生的,因为这仅仅是它的一个代号而已,其真正的身份是我党的中央机关。
正如那位老乡所说,劳大就是老大嘛!
不过,当初毛主席给中央机关取这个代号的时候,可没有想到这一个谐音梗,这仅仅是老乡自己的创作而已。
那么,毛主席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给中央机关取代号为劳动大学呢?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一个说法认为,这个代号来源于毛主席送毛岸英去读“劳动大学”的故事。
1946年1月,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国,来到了延安。
毛主席多年未见儿子,非常激动,他不顾自己正在发烧的病体,冒着阴雨,亲自去延安机场迎接。
但是,当毛主席见到毛岸英时,却对儿子的表现不是很满意。
1946年,毛主席同刚刚回到延安的毛岸英合影
首先是毛岸英来时穿了一身苏联军官的制服,看上去分外扎眼。其次是,由于毛岸英多年在苏联生活,养成了苏联人的习惯,说话时总喜欢耸肩、摊手。
后来,毛主席将毛岸英带到王家坪居住。当时,正好有几位警卫战士在吃饭,毛岸英指着他们碗里黄颜色的饭问道:“这是什么?”
毛主席回答道:“这是小米呀!傻小子,连小米都不认识了?咱们陕北的农民就吃这个!”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让毛主席在心中下定了让毛岸英去农村中好好历练一番的决心。
不久之后,毛主席给了毛岸英一袋小米、一把镢头,让他前往陕北边区,跟着陕北农民们好好学习如何干农活。
在毛岸英临走时,毛主席特意对他嘱咐道:“你在莫斯科大学毕了业,但学的都是书本知识,你还需要进另一所大学。这所大学,外国没有,它叫劳动大学!只有在这所大学毕了业,才算真有知识。”
就这样,毛主席把自己最疼爱的长子送往了“劳动大学”。
在那里,毛岸英白天种地、运粪、施肥、喂牲口,晚上则当文化教员,给当地村民上文化课,直到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之时,他才回到毛主席的身边。
当毛主席在时隔一年之后再度看到自己的儿子,他发现此时的毛岸英皮肤已经变得黝黑,双手也被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俨然一副农民的样子,他终于满意地说道:“你从劳动大学毕业了!”
也正是因为有这个故事,不少史学家推测,毛主席在给中央机关起代号时,就是回想起这件事,最后定下了“劳动大学”这个代号。
1949年4月,毛主席同毛岸英在北平香山
除了这一个说法,还有另一个说法认为,这个代号跟毛主席的警卫员古远兴有关。
古远兴很早就参加了革命,他12岁加入儿童团,16岁加入红军,17岁参加长征,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成为了毛主席的警卫队长。
有一次,毛主席在与古远兴的闲聊中问起了他的学历,没想到古远兴一说话就把毛主席给惊着了。
“我不识字!”古远兴直言不讳地说道。
毛主席听后,吃惊地问道:“你不识字,是怎么当上队长的?”
“队长好当,我上台时只管讲话,他们听后就把票投给我了。”
听古远兴这么一说,毛主席瞬间来了兴趣:“你讲了什么?”
“大生产啊!”
“讲了多久?”
“15分钟。”
毛主席听后,哈哈大笑,说道:“你不识字还能讲15分钟,不简单呐,要是让你识字喽,还不得讲大半天啊!”
古远兴
之后,毛主席便给古远兴布置了一个新任务,就是让他每天学5个字。
当时,延安由于被敌人重重封锁,生活条件很艰苦,因此每个人都要参与生产,古远兴自然也有生产任务。
为了不落下学习,古远兴就经常在劳动的中途学字。当时毛主席警卫队的生产任务是砍树,有时他们砍树砍累了,古远兴就让大家聚在一起,把字写在树皮上,一起认字。等认了几个字后,他们的身体也休息好了,便接着去砍树。
就这样周而复始,古远兴每天一边劳动一边学字,慢慢地就积攒起了一定的文化。
后来,古远兴就将这种在劳动中学习的方式称为上“劳动大学”。
毛主席对“劳动大学”这一说法非常认同,于是在给中央机关取代号时就用了“劳动大学”这个词。
毛主席
上述两种说法,都是历史研究者们的推测,毛主席自己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取了“劳动大学”这个代号,他从来没有说过。
不过,“劳动大学”用来作为中央机关的代号确实非常合适。毕竟,我党就是在不断的劳动当中逐渐壮大起来的,我党的每个党员都是这所“劳动大学”的优秀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