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有云:“用兵不复”、“兵不重伏”,意思是说同一种战术不适合重复地使用,伏击战更不适合在同一地点重复埋伏。
但是在抗战战争时期,时任八路军129师师长的刘伯承却一反常规,打破前人的规律,在同一地点连续伏击日寇成功。
刘伯承使用犯兵家大忌的战术却大获成功,这不仅令时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卫立煌赞叹不已,同时也令他充满了疑惑。因此,当卫立煌见到刘伯承时,他不禁询问刘伯承:“你怎么知道鬼子一定会来?”
那么,刘伯承是怎么回答卫立煌的呢?这场战斗的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
抗日战争时期的刘伯承
1937年10月,日寇在侵占了我国河北的石家庄之后,继续将魔爪伸向晋北地区,妄图直取山西首府太原。
为了达到这一战略意图,日寇第20师团和第109师团沿着正太铁路不断向西进犯,并且在河北、山西的交界之处——娘子关,对中国军队展开了猛烈地进攻。
驻防在娘子关地区的国民党军队面对敌人的优势火力,誓死不退,一度将日寇抵挡在娘子关之外。
当时,卫立煌正率领着国民党部队在忻口地区与日寇展开血战,如果让鬼子突破娘子关,那么他们驻河北的部队便可以长驱直入支援晋北的鬼子,这将会给整个山西战场造成极坏的影响。
为了阻止日寇打通娘子关,八路军第129师师长接八路军总部的命令,亲率师部和第386旅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作战,以遏制日寇的攻势。
在八路军的不断袭扰之下,日寇的运输线、补给线一度中断,正面战场的日寇因此攻势锐减,不得不调来飞机助阵。
10月11日,日寇飞机突然飞抵娘子关正面的井陉地区,对该地的国民党军阵地展开了狂轰滥炸,之后第20师团77联队对井陉守军发起了全线进攻。
飞机轰炸
日寇的这次大举进攻令阎锡山措手不及,因为他把注意力都放在晋北地区,导致娘子关守军兵力空虚,井陉地区只有赵寿山的17师防守。
在得知井陉告急之后,阎锡山急令孙连仲率部星夜驰援娘子关。然而,赵寿山未能等到援军抵达,井陉阵地在12日下午遭日寇攻陷。
井陉告破,与娘子关呈“掎角之势”的雪花山阵地也岌岌可危。不过,在守军的顽强抵抗之下,雪花山一度被牢牢守住。
此时,赵寿山只需要坚守在雪花山之上,等待援军抵达即可。但是就在这关键时刻,赵寿山出现指挥失误。他于13日夜,主动率部出击长生口,导致雪花山守备空虚,被日寇趁机占领。赵寿山见状,立刻命部队回头反击,但为时已晚。双方激战一夜,赵部损失近千,未能夺回雪花山,只能退守乏驴岭一带。
雪花山失守,娘子关俨然已经成为日寇的“盘中餐”。虽然后来孙连仲的援军抵达,一度与赵寿山部合力向日寇反击,但是由于日寇增援部队抵达,守军阵地接连被攻陷,孙连仲也只好再向阎锡山求援。
阎锡山
然而,此时的阎锡山正被晋北战局牵制得分身乏术,根本派不出援兵来。眼看着娘子关就要被日寇攻破,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刘伯承亲率129师主力抵达了娘子关东南处,直击日寇的侧后。
10月21日至24日,八路军接连在长生口、石门村、马山村等地袭击日寇,打得敌人抱头鼠窜,为正面战场的战略调整争取了时间。
八路军的突然出现打乱了日寇的进攻节奏,令其不得不调整战略,先对八路军展开打击。
面对这突然的变化,386旅771团反应不及时,在七亘村被日寇袭击,伤亡30余人。
而就在771团遭袭后不久,汤恩伯就打电话给刘伯承,说:“你们的游击战不行了,还是撤吧!”
刘伯承则对汤恩伯的撤退言论进行了严厉地驳斥,他坚定不移地说:“大敌当前,岂能轻言撤退?要撤你们撤,我们八路军坚决不撤!”
在挂了汤恩伯的电话后,刘伯承立刻对师部的参谋们说:“汤恩伯说我们的游击战不行,我偏要打一场大胜仗给他看看!”
汤恩伯
之后,刘伯承经过对地图的仔细研究,发现日寇之所以会在七亘村袭击我军,是因为这里是日寇运输部队的必经之路。
这结论的得出不禁令刘伯承眼前一亮,他指着地图上的七亘村对参谋们说:“鬼子突然在七亘村对771团发动袭击,说明其后必有大批辎重,这里是他们的必经之路,我们可以在这里打上一仗,切断鬼子的补给线,支援在娘子关的友军。”
为了保障此战的万无一失,刘伯承在午饭之后,亲自带着参谋和警卫班前往七亘村勘察地形。
而就在刘伯承抵达七亘村后不久,突然从村子的东面冲出来一小股鬼子。刘伯承处变不惊,当即指挥参谋们和警卫班将这股敌人击退。
但是,敌人刚走,敌机又来到七亘村的上空盘旋。
众人觉得此地太过危险,纷纷催促刘伯承赶紧走。但是刘伯承只是摆了摆手,一言不发,继续勘察地形,直到将四周环境全部了解完毕后,才带着众人离开。
在返回师部之后,刘伯承立刻做出部署,由第386旅旅长陈赓亲率772团至七亘村附近地区埋伏,伺机阻击进犯的敌军。
26日拂晓,侦察员侦察到日寇第20师团辎重部队向七亘村方向运输物资。
陈赓在接到侦察员报告之后,随即派遣772团副团长王近山亲率3营和特务连的一个排在日寇的必经之路上设伏。
陈赓
上午八时左右,日寇运送辎重的车队在约300名步兵的掩护下,向七亘村开来。
九时左右,日寇部队全部进入伏击圈。随着王近山的一声令下,埋伏在公路两侧的机枪手一齐向日寇开火,同时漫天的手榴弹如雨点一般砸在敌人车队当中。随着一阵阵爆炸声响起,日寇的车队一下子就瘫痪在了路中间。
我军的伏击部队
在拥挤的道路中,日寇的部队一时难以展开,而我军指战员们则趁着敌人混乱之际,纷纷跃出阵地,如猛虎下山一般向日寇扑去。
日寇的步兵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我军截成了好几段,分而歼之。
此战,我军大获全胜,击毙日寇300余人,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
日寇的辎重部队被我军歼灭,这令在娘子关前线的日寇后勤不济,攻势顿减。
原来已经陷入绝境的孙连仲、赵寿山部趁机撤出阵地,避免了被全歼的厄运。
日寇见国民党守军撤出娘子关,随即进占,之后继续向孙、赵所部展开追击。
刘伯承为了给友军的撤退争取时间,决定继续在七亘村伏击日寇辎重车队。
八路军386旅在做战前动员
27日,日寇派兵来到七亘村收尸,同时为接下来的辎重车队清理道路。为了更有效地迷惑敌人,刘伯承命772团在与敌短暂交战后便佯装撤退,令日寇误以为七亘村已无兵把守。
在刘伯承的神机妙算下,日寇果然于28日拂晓再度向七亘村方向运输物资,不过由于有上次的经验,日寇这次的掩护部队明显得到了加强,300多名步兵都配备有重武器,前头还有骑兵开道。
上午11时,日寇全部进入我军设伏地点,我军随即对其展开打击。这一战,我军击毙敌100余人,缴获物资200余箱。
虽然此战的收获并没有第一战多,但是战士们从战利品中找到了山西和华北的军用地图,这对于缺少地图的八路军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刘伯承对此也非常满意。
我军伏击部队
这两次伏击战令129师收获颇丰,战士们一连吃了好几顿“西餐”,身上穿上了御寒的呢子大衣,脚上踏上了锃亮的皮鞋,还装备上了日制的三八式步枪以及歪把子机枪,部队中也多了许多膘肥体壮的大洋马!
后来,汤恩伯又给刘伯承打来电话,说:“娘子关已经失守了,我们都撤了,你们也撤吧。”
而刘伯承则笑着对汤恩伯说:“我们已经把小鬼子的辎重部队给歼灭了!”
之前还说游击战不行的汤恩伯,只好苦笑着说:“看来你们的游击战还是行的!”
不久之后,刘伯承慷慨地把缴获的部分战马、军刀和大衣等送到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手中。
卫立煌(左二)在访问延安时与毛主席(右二)合影
卫立煌对此惊叹不已,他不禁称赞七亘村伏击战是又奇又妙,之后他不解地问道:“你怎么知道鬼子一定会来?”
刘伯承微微一笑说:“因为小鬼子不懂我,而我很懂小鬼子。”
卫立煌听后,连连拍手说:“这就是兵法上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啊,八路军的游击战机动灵活,实在佩服!”
七亘村伏击战是我军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同时其因为违背兵法而又大获全胜,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地赞誉,后来被选入了“世界百大经典战例”。
七亘村伏击战为何能如此经典?笔者认为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有效地支援了正面战场
在抗日战争当中,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国民党军往往由于装备、火力、后勤等方面不如日寇,而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
虽然日寇在装备等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他们却也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战线过长,无论是武器弹药还是给养药品都需要很大的运力来送到前线。
抗战当中的运输车队
日寇的这一缺点给了八路军展开广泛游击作战最好的机会,这在七亘村伏击战中更有极大地体现。
八路军每袭击一次日寇的辎重部队,便会令正面战场上的日寇攻势减弱一次,这种支援是国民党军切身感受得到的。
在娘子关战役中,如果没有刘伯承的129师及时赶到,恐怕娘子关守军连撤出来的机会都没有,全军覆没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二、以小见大,料敌机先
在七亘村伏击战当中,往往有一个细节总是令人忽视,那就是这场战斗的起因。
刘伯承在率部深入敌后之后,接连袭击日寇都没有受到日寇的报复,但是却在七亘村遭遇了日寇的袭击。
很多指挥官在处理这样的事件时,往往会把其当作遭遇战来看待,但是刘伯承却以敏锐的军事洞察力意识到七亘村的战略地位肯定不一般。
之后,他经过对战局和地图的研究,得出了“七亘村是日寇辎重部队的必经之路”这一重要结论。
也就是在这个结论的支持下,刘伯承这才决定在七亘村打伏击战,而事实恰恰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开赴前线的八路军129师一部
三、违反常规,创立全新战术
正如战后卫立煌称赞七亘村伏击战“又奇又妙”,刘伯承这一违反兵法常规的大胆尝试是军事史上著名的创举。
就是在有了这次重叠设伏的经验之后,八路军才在之后的战斗当中,接连使用此战术,诸如黄崖底、广阳、户封等地的多次设伏战例,都以七亘村伏击战为模板,并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刘伯承因此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种全新的战术,多年以后,刘伯承在撰写自己的军事著作时,特意将这种重复伏击的战术命名为“重叠待伏战术”。
众所周知,将一种理论发展壮大简单,但是要从无到有开创一种全新理论却极其困难,有时需要付出创作者无尽的心血。
也正是因为这种从无到有的创新,令七亘村伏击战这一著名战例获得了极大地推崇。
《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
而刘伯承的这一战术,完美诠释了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七亘村伏击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其根据敌情变化而适时作出的决断,确确实实令此战术达到了“神”的境界,这也正好与刘伯承“军神”的称号相得益彰。
这一战术不仅仅是刘伯承个人军事才能的体现,同时也让整个中国兵法乃至世界兵法向前发展了一大步!